3.对抗的十年

1989年6月的那场风波中断了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后开始的热恋。在这个10年中,两国的关系带有相互发现的性质,当然也带有相互想象的特征。而接下来的90年代,两国关系则是波涛汹涌,险情不断。80年代发现的惊喜和想象的美好都烟消云散了,代之而起的则是敌对和丑化。从美国方面讲,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支配了对华议程,中国被描述成“无赖国家”;从中国方面来讲,谴责声浪此起彼伏,仇美情绪汹涌而起,美国被描述成霸权主义国家。

下面,我们依照年代罗列一下90年代中美之间发生的重要冲突。

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美国迅速作出反应:布什政府宣布对华制裁措施;众议院通过了制裁中国的修正案,参议院也通过了对华制裁修正案。美国媒体对风波过程作了详尽的报道,创下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记录之一,在美国民众中,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的象征性形象。

1990年:美国国会再次通过决议要求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美国国务院发表人权报告,将中国列为重点,与利比亚、古巴、伊朗、伊拉克等“无赖国家”相提并论。

1991年:美国行政当局和国会围绕中国最惠国待遇展开激烈争论,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提案要求给中国最惠国待遇附加人权条件,在布什总统否决了这个提案后,众议院以357票赞成对61票反对推翻了布什的否决。在这一年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烈动荡,苏联解体。

1992年:布什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克林顿在竞选中对布什的对华政策进行激烈攻击。

1993年:克林顿发布贸易与人权挂钩的行政命令,给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附加人权条件;国会通过决议反对中国主办2000年奥运会;发生“银河号”事件。11月,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在西雅图会晤,江泽民邀请克林顿访华,但克林顿直到1998年才实现了访华。

1994年:美国国务卿访问北京失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声称:“我决不再去中国,而我不去别人也不许去”。这一年,美国商界积极行动要求改善中美关系,克林顿宣布贸易与人权脱钩;中美两国围绕中国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谈判。

1995年: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问美国,中美关系进入最低谷,中国无限期召回驻美大使,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

1996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在台湾海峡再次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派2艘航空母舰到该区域水域,这是越战后最大规模军事集结,两国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

1997年: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年,邓小平去世,亚洲发生金融危机。

1998年:克林顿访问中国,在北大演讲时遭到北大学生严词提问;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9年:围绕李文和间谍案,美国舆论大肆攻击中国,朱总理进行“消气之旅”。5月,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舆论哗然,美国驻华大使馆遭受围攻。

2000年:美国给与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围绕国会对此问题的投票,美国国内展开了对华问题的激烈辩论。

2001年:布什新政府把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对手的关系,五角大楼把中国作为头号假想敌。布什声称,如果中国进攻台湾,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保卫台湾。4月,发生南海撞机事件,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声浪高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