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还有"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尧,唐尧,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圣君;夏桀,包括商纣,这些人呢,都是昏君、暴君。"誉尧而非桀",这个呢,是以人类的荣辱、是非观念来评价的。对于这个问题,庄子《齐物论》中的几句话,我们还要反复地留意:"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为什么庄子会有这样的眼界,会这样的心胸,会这样说呢?
什么是六合之外?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这个时间与空间之外的世界,用《大宗师》的话来说,就是不知。既然不知,那还去论它干什么?睡觉时,无梦无想无觉时,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既然都是无梦无想无觉,那就在六合之外了。只要你还有知觉,那就是有,就有梦有想有觉,这个是认识的必然。有些人还想要去承载它,你哪里能承载得了嘛!所以,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在感观的范围之内,你看到了,可以说两句,但是也没有办法说得太深层。比如我们天天在喝茶,那到底你喝下去的这个茶是个啥东西,你能说得清楚吗?当然,那些专门的茶叶专家、营养学家,他们可以说清楚这个茶叶有些啥营养成分,他可以深入地剖析这茶叶的成分对人产生啥作用,有人吃了有好处,有人吃了就有害处,各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嘛。但茶倒底是什么东西?根本的还是说不清。所以,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论而不议,议而不辨嘛。包括孔子整理《春秋》,也是议而不辨的。
所以,"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前面已经说了,"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嘛。"誉尧而非桀"就是不一,就是以人为徒。这个,当然就"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了。两忘而化其道,就是以天为徒嘛!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自有好人,自有坏人,自有明君,自有昏君,这个是大道运行的自然现象,你要想舍彼取此,你可能吗?上世纪60年代初,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不想饿肚子,可能吗?你想15年超英赶美,你能办到吗?这个是没有办法办到的!那个时候,大道的运行在中国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呢,要把这些看开,要"两忘而化其道"。什么是"两忘而化其道"?就是说对尧桀,对圣凡,要两忘;另外一个呢,对天,对人,也要两忘。天之所为,人之所为,同样要两忘嘛。只有做到两忘,前面"天之与人,不相胜也,是谓真人",真人他就两忘了。所以佛教里面经常说"绝能所,泯感应","非凡非圣","但尽凡情,不求圣解"。尽凡情,就是把凡情忘了;不求圣解,就是把圣解也忘了。
所以我们在看《庄子》的时候,它真的是高明得令人吃惊!因为庄子在写这个的时候,佛教还根本没有传入中国嘛!能达到庄子所说的这个境界的,也就是隋唐之后的佛教了。庄子在两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有如此之高的境界,确实使我们在今天看起来也很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