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给古代真人看看相

庄子接着继续给我们介绍古之真人的音容笑貌。真人的外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若然者",指达到了这一步的人,他就有一定的形式了,就有表现了。我们常常说看相,现在就来看看古之真人的相。"其心志",这里的"志",古人注释应该是"忘"字,就是无心的意思。无心道人,他没有那么些心机,没有那么些心智,没有那么些麻烦,他心很定、很静,这是内相。那么,表现在外部的形象呢?"其容寂",就是很安详,很平淡,没有什么冲动,没有什么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大喜大悲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刘老师饰演过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里的人物,知道真正要达到很高很高的功夫境界,就是这样的,就是"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金庸在武侠小说里描写大侠的气质,都是用《庄子》的这些境界来刻画的,用小说的形式把《庄子》的理念装进去。

"其心志",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里边,能够真正放下。曹洞宗的洞山祖师在《三渗漏》里说:"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我们的心总是有东西放不下,酒色财气放不下,功名利禄放不下,恩恩怨怨放不下,佛法、道法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行,只有放下了,你才能进入道法。古代有位禅师说"一句活头语,万世系驴橛"。活头语,就是真理的言说,祖师的语言,真人的语言。我们听到真理,觉得非常棒,棒极了,我们敬受奉持,但是,它又像一个木桩,把我们像毛驴一样拴在那里,把我们生生世世拴在那儿,不得自在了。所以对禅宗祖师的话也要放得下。

庄子谈"其心志",就是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把什么都记住,使我们的心永远都空、空、空!佛法讲空嘛!庄子在《人间世》里讲"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是在谈空;《道德经》里讲"致虚极,守静笃",也是要我们把心放空以后,才能"其容寂",心平气和、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喜怒哀乐的躁动表现在形象上。我们说,要达到涅境界,佛教讲寂灭,它就是一个寂,寂就是安静、安宁、平和,没有波澜,就是我们的这个形象。真正的大侠,当面对千军万马时,也是"其心志,其容寂"。

"其颡",颡指的是脑门,这里是说额头很广阔,颧骨也很宽大。这个就有道人的气象,道人不会是獐头鼠目的样子,有时会有一种古怪相。平常说富贵人有富贵相,道人就有道人相。这些奇人、异人,是要带点让人捉摸不透的古怪相的。

下面一句:"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秋天是有一股肃杀之气,人呢,也就要跟着收敛一些,把身心收敛一些,活动也要相应少一些,得有那么点凄然之意;等春天来了,和气散发,和气抒发,那我们整个的身心活动也要顺应天时,活动量可以大一些,在外面的交往也可以多一些。所以要"喜怒通四时",我们可以结合这个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调节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点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面是发挥得很到位的。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喜怒是不是"通四时"?

圣人有没有喜怒哀乐?为这个事情,在魏晋时,那些玄学大师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曹魏时著名的玄学大师、易经大师王弼就说圣人也有喜怒哀乐。圣人和常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圣人的哀乐以应物,但不累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面对外部境界,但是不入心,不伤心,"圣人之所以有哀乐者,应于物而无累于物也"。圣人不受喜怒哀乐的拖累,也不受环境的拖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