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身边(3)

3. 禅悟的魅力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参禅何须向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悦,来自禅悟的瞬间

只有在生活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只有体验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才能体验到禅悟的境界。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经阅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到:“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他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原来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禅,只有悟才能得到

苏东坡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证悟禅师前去拜见庵元禅师,闲谈中就提到了苏东坡的这首诗。证悟禅师赞叹道:“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颇有气势,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在禅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庵元禅师却说:“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证悟禅师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岂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庵元禅师道:“他离道还很远呢!”

证悟禅师道:“是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道理?”

庵元禅师道:“你在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证悟回去,辗转反侧,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边,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恍然大悟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他拿着这个偈语去见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道:“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只有悟才能够得到。”

悟,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有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作任何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禅师微笑着,仍然不作任何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洋洋,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悟道”。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会觉得寂寞。

佛陀说:“道从心悟。”我们修佛参禅,要从心中来,向心中去,无怨无悔,无私无欲,让自己的修道与生活融为一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