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以后,俾斯麦曾经担心,如果再一次发生欧洲战争的话,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可能被分割成几块。因此,直到他在1890年辞职以前,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看到,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作为一个“诚实的经纪人”曾帮助裁决“东方问题”,并且在1885年再次提供柏林的机构去管理非洲事务。为了孤立法国,转移它对欧洲的注意,并使之卷入与英国的纠纷,俾斯麦以满意的心情去看待法国的殖民地扩张。他力求万全,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也加入了,于是形成了三国同盟,并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同盟的主要条款是,如果同盟的任何成员国跟两个或几个大国发生战争,其他两个同盟成员国将以武力给予援助。为了预防万一,俾斯麦还同俄国签订再保证条约。①由于俄国与奥地利处于敌对状态(由巴尔干问题引起的),因此,必须采取相当的外交手腕,才能同时与双方结盟。在俾斯麦辞职以后,他所建立的外交对于继任者来说就显得太复杂而且太缺乏光明正大了。于是,俄德条约停止生效。面对着三国同盟,法国不久就抓紧时机跟俄国结成同盟。1894年签订了法俄同盟条约。在那时,从政治上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兰西共和国代表激进的一切,而俄罗斯帝国则代表反动和独裁。但是意识形态问题被抛在一边,法国的资本源源输进了俄国,而沙皇则伸出头去倾听《马赛曲》。
这样,到1894年,欧洲大陆就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即德奥意与法俄。骤然看来,有一段时期这种刻板的对立看起来似乎有所缓和。在1895年的远东危机中,德法俄三国还曾合作过,以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在法绍达危机和布尔战争期间,所有这几个国家都是反英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描绘出一幅大陆同盟反对英国和英帝国全球霸权的图景。
许多事情都要以英国怎样做为转移。长期以来,英国人一直以奉行“光荣孤立”而自豪,他们自行其是,蔑视与其他国家结盟所带来的那种依赖性。在法绍达危机和布尔战争期间,欧洲人对英国的敌视却令人大吃一惊。英国与法俄的关系非常紧张。英国有些人,包括约瑟夫·张伯伦在内,曾因此认为,必须寻求同德国取得更好谅解的途径。在这个种族意识觉醒的时代,关于种族的争论使英国人和德国人认为他们相互间有着血亲关系,但是他们要在政治上合作是很困难的。1896年,德皇拍给克鲁格的电报表示要在南非布尔人与英国的冲突中支持南非布尔人,这不啻一次蓄意的侮辱。1898年,德国人决定建设一支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