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找出威胁血液健康的主犯(2)

“不想活了!”——深切的悲哀和忧郁

人从来没有对悲痛的免疫力。除非有意识地摆脱,否则忧郁和悲伤会把我们折磨得筋疲力尽。中医认为“忧”和“悲”这两种情志会使脏气虚衰,让人体的功能下降。

忧郁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脏的活力,还会出现类似胸闷和喘息的症状。忧郁让人对很多事都失去兴趣,身体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自然对“工作”也提不起精神,人就会变得懒得动,性欲也会低下。

如果长时间保持忧郁的情绪就会削弱掌管生命的气息的运动,血液也跟着偷起懒来,不爱流动,凝结在一起,造成血淤。血液功能的降低还会降低与细菌、毒素、病毒抗争的能力。

不仅如此,供氧能力下降还会降低向细胞组织供应氧气与养分的量,甚至会导致末梢循环不畅,出现手脚冰凉或发麻的现象。如果要想让血液健康,就必须努力摆脱悲伤的情绪,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感觉血都要熬干了!”——焦躁和不安

在考完一次重要的考试后,考生们通常会说:“可算考完了,血都快熬干了!”这说明焦躁不安的心态对血液产生的不良影响非常大。焦躁不安会增加心脏的压力,加快心脏的收缩速度,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这种热会煎熬我们的血液,血里的水分变少了,血液黏稠,淤血产生了。直接的表现就是手脚发麻,头脑不清醒。

“我该怎么办?”——整天忧心忡忡

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当他们陷于某种困扰的时候会漠不关心周边发生的状况,把自己关在仅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即使旁边的人搭讪也察觉不到,甚至寝食难安。这是因为思虑使气息凝聚在了一处,气的流动缓慢了,人的反应自然也就跟着变慢了。

从心脏的功能来看,这就更好理解了。人的思虑过重时气血处于停滞的状态,心脏每收缩一次正常的情况下会喷出约70ml的血液,如果忧思时脏腑的精气往往是不足的,所以血液会无法全部喷出。无力运动的血液久而久之就处于淤积的状态了。

这种人脸色多苍白,这是由于气血停滞无法及时供应氧气与血液的关系。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毫无困扰或忧虑。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所谓的忧虑或困扰大部分是为了忧虑而忧虑,为了困扰而困扰的。如果能少点哀怨的忧思,血液被污染并形成淤血的可能性将减半。

“事情做得还不够好!”——跟自己过不去的完美主义者

具有强迫性观念的人经常会因为追求完美而畏惧失误。无论公事还是家事,全都要处理得尽善尽美,所以经常马不停蹄地奔波忙碌,无论多么辛苦都无法停下来歇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剧了心脏的紧张感,使心肌受到压迫,动脉血管也因紧张感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发循环障碍。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血液畅通无阻地流动才会让身体保持健康,一旦停歇,脏东西就会滋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