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他人源于自我领导(6)

塞利格曼的核心研究发现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和“归因方式”间的关联。他解释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放弃态度,认为怎么做都没有用。归因方式是指习惯性地向自己解释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它可以用于调节习得性无助。乐观的归因方式可以终止无助感,悲观的归因方式则会使无助感继续扩散。”然后,他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说明悲观是造成抑郁、不作为、惰性、焦虑和生理疾病(包括早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他还发现“悲观主义是一种自我满足。悲观主义者不执著地迎接挑战(哪怕成功触手可及),因此经常失败……按照他们的归因方式,挫折就等于灾难,而灾难则等同于彻底的毁灭。” 

领导水平制约团队和组织发展

有许多管理者,他们立志要管理和培养他人,却没有学会如何管理和培养自己。他们虽有提高团队或组织绩效的良好意愿,可他们却没有先完善自己。有不少人的表现恰恰印证了马克·吐温的那句话:“没有比其他人的习惯更需要改变的东西了。” 

组织和个人绩效之间常常存在着脱节,以下举例为证:

◆ 悲观的管理者推动所在公司去争夺市场和行业中的头把交椅,同时却埋怨经济环境不好等外部因素导致他们的绩效下降;

◆ 管理者不提升自我能力,却制定战略来建立“学习型组织”; 

◆ 管理者定下团队和组织的愿景、价值观和使命陈述,却没有明晰个人的愿景、原则和目标;

◆ 管理者发起改进客户服务的活动,自身却只会命令、指挥和控制,而不是服务于组织内部的客服人员;

◆ 管理者推广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活动,而自身却不够投入;

◆ 技术式管理者主张采取风险性举措和创新行动,而自己负责监管僵化的系统和流程;

◆ 管理团队内部成员各自为政,部门保护主义之风盛行,彼此间相互打压,同时却想打造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

◆ 管理团队一盘散沙,毫无时间管理观念,却在为大家设定目标、安排优先事宜和制定纪律;

◆ 管理者缺乏提升自我的具体计划、步骤和习惯,却在制订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和改进计划;

◆ 管理者本人不爱听取(并表露出来)别人对自己的反馈,却在为大家制定绩效评估系统和考核指标。

你带领的团队或组织将打下你的烙印,这一点不可改变。那种把自己和组织“分割”开来的做法无法奏效。原因如下:首先,除非你是一位超级演员,否则不可能人格分裂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带领大家去做一些与自身习惯、技能和性格格格不入的事情;其次,每个人的“鉴假雷达”和“测试仪表”都会因为过度使用而变得更为灵敏。从小到大,我们没少见那些道貌岸然的教会领袖涉嫌性丑闻,肥头大耳的医生告诫我们要保持身材,食言而肥的政客骗取选票,管理者在公司效益下滑时也能钵满盆溢……城市公交管理人员从不搭乘公交,咨询培训机构本身就缺乏管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