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003年,陕西的一位先生,请朋友吃饭花了36万元,这个事情随即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不少人认为,这样做太过分了,吃一顿饭花这么多钱,太不像话了。
可是这时候有问题了,我们的这位先生伤害到你的利益了吗?好像没有吧,可以确切的说是肯定没有,反而,对于涉及到这里面的人来说都是好事。
首先是我们的这位先生,他通过请客吃饭,与他的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他的朋友面前挣足了面子,说不定他们在以后就会互相帮助,使他们的生意能做的更大,因此,他觉得没有吃亏,他的所得大于他的付出。
其次就是饭店的老板了,这样的一顿饭可以抵得上几天,十几天的流水了,肯定能赚的不少,怎么会不高兴呢,开饭店就是为了挣钱呀,他肯定想天天都有这样的客人那有多好啊。不仅收入高,饭店的名声也能随之鹊起了。
然后就是员工了,老板高兴了,饭店的员工也会高兴起来的,说不定这个月的奖金也会很高的,说不定客人一高兴给点小费,反正自己不会吃亏的。
接着就是税务部门了。你卖的越多,税款就会越高,税务部门高兴了。这样给国家创造了财富,国家有了钱就可以干该干的事情了。
最后就是这些与饭店有关系的经销商了,向这样一顿十几万的饭,用的那肯定都是上好的材料,什么燕窝、鲍鱼、鱼翅之类,喝的那都是好酒,茅台、五粮液、可能还有皇家礼炮呢,卖这些东西的经销商们,一下子卖出去这么多,赚了钱,肯定也是合不拢嘴的。
看来在这件事情上,这位先生真的没有伤害任何人,反而还帮助了别人,增加了与此事有关人的收益,看来我们是谴责错了。这就出现了一种节约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上叫“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蜜蜂的故事说的就是典型的“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以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