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此,想起一件和翻译这些诗歌有关的一件事,那次萧三谈起罗姆的 死时,他问我:“知道诗人伊萨可夫斯基吗?”“知道,当然知道,他是继承 涅克拉索夫诗歌传统的抒情诗人,斯大林奖金获得者 ……” “两次获奖。 “萧三补充道。
“还不仅仅是知道。他的好多抒情诗被谱成了曲。像《灯光》、《喀秋莎》、《有谁知道他》、《夏天》、《红莓花儿开》、《你从前是这样》等歌的原文,我们 都会唱,还很熟哩。差不多我们这代大学生都会唱,起码是翻过来的中文。《喀 秋莎》这支歌,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熟悉啦。 “ “说来有些遗憾。 “萧老笑了笑说,”伊萨可夫斯基不仅是个优秀的诗 人,还成功地翻译了许多外国诗歌,我很希望自己的诗歌也能和他合作一次。
1952年,我写了一首《红领巾的诗》把它直译成俄文,便将自己的俄文版《萧 三诗选》和这首诗一同寄给了伊萨可夫斯基,请他百忙中将这首诗译成俄文。
可惜未成功,因为我一直没有机会像跟其他人那样当面向他解释我的诗歌。
后来他回信说:‘使我难过的是,我不知道您诗的中文形式,也就是它是怎样 的节奏,哪一行押韵,哪一行不押韵等,我对这样逐字逐句的翻译丝毫也不 了解。我认为缺少这些了解,翻译诗歌是不可能的。 ’ 伊萨可夫斯基是对的。 “ “真知灼见。缺少这种起码的了解,什么样的诗,都是翻不成的。 “我赞 同道。
萧三为什么想请伊萨可夫斯基翻译自己的诗呢?也许读者可以从下面萧 三的诗句中找到答案。
笔者有幸在整理萧三故作时发现了这首诗作的原稿(除了此诗外,没有 找到其他有关”红领巾“的诗歌),中文名叫《高射炮上的红领巾》,刊登在 1952年9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因恐手边这份唯一的手稿不完整,可能 有误,故此处摘出已发表的部分段落,供参考: 这是一篇绝妙的报告这是几首朴实的诗文让我在这里记录下来留给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他说:有一个可爱的少儿队员石秀英去年到过苏联少年夏令营苏联小朋友送她一条红领巾她如今转送给志愿军叔叔们 她说:志愿军的叔叔们你们在朝鲜英勇打敌人你们用血保卫我们我没有别的表示我爱你们的心愿献出我这条心爱的红领巾这是苏联小朋友给我的礼品它表示中苏两国的孩子要和平请叔叔们戴在身上记在心为祖国的孩子作战更英勇我在学校努力学习时刻准备做你们的后盾 ……这红领巾是从苏联孩子们的脖子上解下来又由祖国儿童送给志愿军我们一定打下更多敌机来保卫孩子们的安全来回答祖国和孩子们 …… …… 把红领巾贴在高射炮上把红领巾系上高高的炮身让红领巾高高飘荡和他们一起战斗前进 …… “红领巾,红领巾你是孩子保卫和平的心你给我们增加了战斗力量你使我们更加仇恨敌人我们要消灭更多的美国空中强盗来回答千百万要求和平的孩子回答全世界要求和平的人民” …… 萧三为什么想请伊萨可夫斯基来翻译这首诗歌,原因很明显:伊萨可夫斯基(1900 -1973)卫国战争时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战争的抒情诗歌,受到人们的喜爱,作曲家把它们谱成了曲子,广为传唱,乃至流传到中国与其他国家。萧三的这首《红领巾》一是写战争,二是写中苏友好,三是我想,萧三肯定也希望能够谱曲传唱。可惜他未能如愿。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几十年的无情岁月送走了许多有才华的人。大概,埃弥?萧的这些优秀的合作者多数已作古。埃弥?萧自己也已撒手人寰。但是,埃弥?萧不死,他的诗歌永远活着。罗姆也不死,他匆忙而又短暂的生命不平庸、不空虚。罗姆、伏林克里和他们的朋友们翻译的埃弥?萧的诗歌也永远活着,成为后人欣赏和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