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发现有序的世界(1)

:控制式管理的困境

人们希望自然拥有可以轻松理解的秩序。

——杨振宁

导读

组织的目标能否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实现?

在组织管理中,规章制度、打卡钟等控制手段能否创造秩序?

组织为什么运转失灵?

我们沿着平缓的石头小路向山上走去,花了好长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我的马刚刚学会驮东西,还不是很熟练,一路上不是撞了我的背,就是碰伤我的脚后跟。最后,它还是踩到我的脚趾上,尽管穿着靴子,我的脚趾依然被踩得疼痛难忍。但这是很值得的。这里是美国落基山脉,美丽的景色一如既往。我坐在小溪边,把双脚放到溪水中。向远处望去,溪流闪着金光,一直流向随风摆动的绿色草丛。周围有松树、山峦,雄鹰。牧场的尽头,一只驼鹿正向我们这里张望,并将其庞大的身躯藏在一棵不到10公分粗细的树后,而这棵树刚好在我们的视线之内。见此情景,我们感到很好笑。不过,仔细想想,我认为这其中所蕴涵的道理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对包含若干过程的结构进行研究——它们既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特征,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物理形态。再回到眼前,溪流在我脚边形成了旋涡,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溪水。因为正在度假,我不想就溪流做深入的思考,但是,只要我醉心于它的流动,各种想象还是不断在我的头脑中涌现。

最后,我不禁要问:在组织管理方面,溪流能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为眼前无所不包的内容所吸引:旋涡里有泥沙、草、水,还有石头。溪流最突出的能力是适应与改变,随着能量的移动,它又会呈现新的结构。但我觉得,在这一适应性的背后,是水对于流动的需要。水因为重力作用而从高处流向低处,并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形态虽然在变,但目标是明确的。结构的出现,仅仅是临时性的解决方案,所起的作用是创造条件而不是干预。而我从各种组织中学到的单一形态、正确答案、过去的实践等理论,在这里全然不起作用。溪流对岩石的响应,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不然,就不会有美国的大峡谷。科罗拉多河懂得,回归大海的道路本不是一条,而是无数条!

很多组织都缺乏这种信念,不相信能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实现它们的目标,不相信只要将关注点放在决心和愿景上,它们就可以有完美的表现。我们已被组织结构问题搞晕了。我们建立的组织结构僵化而又复杂,因为我们认为,组织结构必须防止破坏力量的产生,这种力量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眼里的世界是一个敌对的世界,组织或者建立组织的我们,如果要想生存,只有建立足够精明的组织,才能有效抵御自然力的破坏。溪流与自然力则建立与此完全不同的关系。它们怀有坚定的信心,知道它们奔向大海的热切希望一定会成为现实。大自然不但产生对溪流的呼唤,还给出了答案。

我经历过的很多组织活脱脱就是戒备森严的堡垒。防御气息弥漫在组织中:严守的秘密和上锁的私人文件;命名为“战役”、“冲突”、“战争”、“争夺战”的活动,以及用常见的、描述进攻和防守的体育术语来命名的活动。很多组织认为,即便对它们的员工也必须进行防卫,这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指导方针、打卡钟、规程来实现。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组织,给新员工的见面礼是27个他们可以被立即解雇的理由,同时他们还会因为其他理由被解雇。一些组织有严格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个部门的员工不能与任何其他部门的员工交流。在大多数公司里,管理制度都规定了可以向谁咨询、向谁建议或者可以对谁进行评论。如果任由组织里的这些因素相互融合并进一步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任由一些员工进行坦诚的交流,我们担心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们害怕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人们渴望世界能够继续稳定运转,但又时时刻刻笼罩在恐惧与脆弱的阴影下,因此,在得到溪流启示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我都想知道这一现象的奥秘。无所不在的恐惧一定是从某个地方走向我们的。但究竟是哪里呢?按照现代西方思想,我认为其中一个来源是我们对一些概念的模糊认识,这些概念是从17世纪的科学中提炼出来的。那时,世界被看做一个因“上帝第一推动”开始运转的机器,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样,“熵”熵:热力体系中,不能利用做功的热量。即用热能的变化量除以温度所得的商。——译者注的概念就逐渐被我们熟悉。机器不断磨损,最后停了下来。诗人叶芝(Yeats)写道:“万物零落,中心已失去控制力,世界处于混乱状态。”我们认为,宇宙不可能通过自身的调整过程而继续发展下去,并焕发出青春的气息。我们要想前进,就必须提供能量来扭转其衰败进程。因为我们是地球上的精灵,将靠顽强的意志力使世界继续运转。我们将为生存而抗争。

事情一直是这么糟糕!有些东西仅仅是我们的想象,很久以来,我们就是如此认识世界的。该打住了。我们应该把过去对世界的认识放在一边,以更轻松的方式去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不仅仅是溪流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实际上,只要留心观察,学问随处可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是让我们刚好碰见,到哪里去找秩序的源头呢?

我想,自然不但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秩序,还清楚地告诉我们秩序是如何实现的。虽然我们有过被波动和变化打乱了计划的经历,但从本质上说,世界是有序的。波动和变化是建立秩序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为了说明生命创造自身的能力,人们自创了一个陌生的词——“自创生”自创生,(Autopoiesis),源自希腊语,意思是自我生长或自我发展。——译者注。“自创生”是生命为了变化、发展而进行创造和更新的基本过程。生命系统是包含大量过程的网络组织,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对其他所有过程产生影响。整个网络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创造。所有生物都将经历相同的过程。正像系统科学家埃里克·詹奇(Erich Jantsch)所说的那样,生命系统是“永不停歇的组织结构,它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对变化进行思考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生命系统创造出自己,另一方面它将适时地改变自己以保持生存。当有机体感到变化是保持自己生存的唯一途径时,变化就将立刻发生。

关于生命系统的另外一个悖论是:在更大的关系网络内,每一个生命体都能保持自身的特征;反过来,这一关系网又直接影响到其特征的形成。每一个生命都以单独的实体存在,但它同时又是整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观察和分析组织当中的员工个体时,关注点放在了人的差异上,这似乎要把人一个一个地分割开。事实上,只有我们学会参与到关系网络中,我们才能生存下来。“自创生”描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所有的生命体都能够“通过与系统内其他生命体的相互作用创造出自己”。世界不是轻易就会四分五裂的,不需要我们把它捏合在一起。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的过程,正是这些自相矛盾的过程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和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