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设障碍的运动员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当然是越平坦、越顺利越好。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也许包括你,却常常喜欢在自己前进的路上设置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当然是越平坦越顺利越好。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也许包括你,却常常喜欢在自己前进的路上设置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怎么会有这种事情?让我们先从一则童话故事说起。

动物运动会的风波

动物运动会就要开始比赛了,走兽代表队的总教练金钱豹踌躇满志。走兽代表队在他的精心调教下已经训练了大半年,从训练中的表现来看,他的队员们的状态都非常不错,估计这次打败飞禽代表队,夺回4年前失去的总冠军不成问题。

金钱豹盘算着,赛跑是走兽的强项,羚羊的成绩不错,应该可以战胜飞禽队的鸵鸟,将这枚金牌收入囊中。游泳不论对走兽还是飞禽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走兽队的海豹还是可以与飞禽队的企鹅一较高低。飞行是飞禽的看家本领,向来为它们垄断,不过这次金钱豹精心打造了一件秘密武器——大狐蝠。为了撼动飞禽在飞行项目上的优势,金钱豹甚至秘密弄来了一种很难检测的兴奋剂,打算在比赛之前给大狐蝠打上一针。

尽管金钱豹信心十足,可是他的队员们却都愁眉苦脸的。这次比赛引起了所有飞禽走兽们的关注,要是万一失手,它们可就英名扫地了。不过,这些小心思谁也不敢让金钱豹知道,总教练发起脾气来可不得了。

比赛终于开幕了。首先是赛跑,发令枪一响,只见黄土弥漫,运动员们狂奔而去。羚羊和鸵鸟并驾齐驱,冲在最前面。金钱豹大呼小叫地呐喊助威。鸵鸟伸长脖子,甩开双腿,越跑越快,眼看就要超过去了,羚羊忽然脚下一软,摔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大跟头。等它爬起来,鸵鸟早已跑得不见影子了,只得一瘸一拐地退出比赛。

金钱豹很恼火,去跟比赛委员会投诉说场地不平,影响了羚羊的发挥,可是没人理他。金钱豹只好寄希望于后面两场比赛。游泳比赛开始了,海豹和企鹅同时跃入游泳池中,只见白浪翻滚,两名运动员你追我赶。可是意外又发生了,海豹在调头的时候冲得太猛,一头撞在了游泳池壁上,当即脑震荡,被工作人员拖上岸送进了医院。

金钱豹见大势已去,只盼着大狐蝠能够在飞行比赛中挽回一点面子。谁知道这只会飞的大老鼠躲在休息室里注射兴奋剂的时候竟然装错了药,给自己打了一针青霉素,当场引起过敏反应,也退出了比赛。

走兽代表队的梦想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金钱豹愤愤不平,可是它的队员们倒是显得很轻松。它们到处跟别人说,不是它们比不过飞禽队,只不过是发生了意外。

自己设下的障碍

金钱豹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它是被那三个寄予厚望的运动员出卖的。羚羊自己脚下拌蒜摔了跟头,海豹也是故意往游泳池壁上撞的,大狐蝠装错了药更是一场拙劣的骗局,它怎么不给自己注射点汽油呢?难道是它们被飞禽队收买了?不是。心理学家说,它们只是害怕证明自己能力不足而已。

197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斯蒂文·伯格拉斯用实验方法证明,人们有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倾向。他用两组志愿者进行了一次智力测试。第一组志愿者的试题很明确,他们如同意料之中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所以信心百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这次智力测试。第二组的试题很模糊,实际上没有正确答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志愿者们在困惑中交回了试卷,很快也领到成绩。心理学家故意给他们也打出高分,可是给出的标准答案很混乱,根本让人搞不清楚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随后,心理学家拿出两种药片让志愿者们选择,告诉他们第一种药片会降低智力测试的成绩,第二种药片会提高智力测试的成绩,让他们随意选择之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结果,那些对自己的测试满腹狐疑的志愿者纷纷选择了第一种药片。尽管他们知道这种药会干扰他们的成绩,可是因为对自己在测试中的能力存在疑虑,于是选择这个药片作为道路上的障碍,以便将可能的失败归咎于这种奇怪的药片,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能力。

心理学家将这种给自己设置障碍的现象称为“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保护自己有能力的自我意象,而事先为自己的行为安排一种困境的过程。比如,一个人由于担心第二天考试不及格,便在头天晚上喝醉酒,这样考试的失败就不能归于其能力了。显然,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逃避失败的责任。研究者认为,自我妨碍者的这种行为并非要加强失败的可能性,而是如果失败可以归因于其他的因素,他们情愿接受失败。

为什么学习不努力?

自我妨碍行为在学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甚至每一个人回忆读书时光,都会发现原来自己或者自己的同学就是一个“自我妨碍”的典型。

有些学生总是把作业推迟到最后时刻。他们通常会在放学后做其他事情,到晚上很晚的时候才做家庭作业,或者第二天到学校急匆匆地补做。作业质量当然可想而知了。他们也常常在快临近考试的时候才开始复习。这样,如果他们的学业表现不佳,他们会以此为借口,“我失败并不是因为我能力低,如果我早点努力的话,我会成功”;同时也向他的同伴们表明了为什么他的成绩这么差。

还有一些学生则根本就不做作业。他们会给人传达这样一个印象:他们不想做,他们认为学习是令人讨厌的,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但他们却不选择成功。他们不学习或者贬低学习,这样避免了测试他们的能力,因而从根本上避免了失败的潜在含义——缺乏能力。

有些学生总是避免给人造成自己很努力的印象。在他们看来,成功并没有什么不好,而被别人发现自己在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成功却不是什么好事。从自我价值保护的角度来看,不努力而获得成功是最理想的,因为这表明自己能力非凡。同时,如果失败了,没有努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没有努力而失败并不能表明缺乏能力。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努力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越努力,如果没有成功,我们就会越发感到沮丧。”

一部分学生以特殊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价值。他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破坏课堂纪律,与教师作对。捣乱行为不仅把别人的注意力从他的学业表现吸引到他的行为上,避免他人对自己做缺乏能力的归因,而且还会妨碍其他同学的表现,以达到自我价值保护的目的。此外,学生的自我妨碍还会表现在学业目标的选择上,他们往往会选择特别困难的目标。

击碎“完美借口”

自我妨碍是一种挽回面子的方法,为个体的失败提供“完美”的借口,某种程度上说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可以使人变得不那么焦虑,有时候反而能够发挥更高的水平。另外,如果取得了成功,个体的自尊也会得到极大提高,远远超过没有设置障碍的那些成功。可惜这种自己设置的障碍却毫无疑问会使失败变得更有可能发生。所以,为了让个人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发现自己有自我妨碍倾向的人必须学会克服这种倾向。

研究发现,那些对自己的能力不太相信的人最易采取自我妨碍行为,而那些认为自己一点能力也没有的人或认为自己很有能力的人,都很少有这种自我妨碍倾向。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找借口。所以,克服自我障碍就要从提高自信心入手,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

另外,既然自我妨碍是一种借口,我们就得注意放弃这种借口,为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原因。只有击碎这种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完美借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走向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