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执迷不悟?

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人为什么会执迷不悟?

自己骗自己的游戏

在电视剧中,甚至就在你办公室的对面座位上,常常会有一个痴心女子爱上了一个薄情郎。男人三心二意,满口谎言。可怜的女孩明明知道男人背着自己跟别的女子在一起,却不住地安慰自己说他们在一起是正常的工作关系,或者只是偶然邂逅,男人最终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或者不会再有下次了。于是,痴情女始终苦苦等待男子的回心转意,不到遍体鳞伤决不肯听从劝告放弃重来。我们总是说:这女孩子太过痴情,被爱迷昏了头。有些人还会说:这女孩太笨了,要是我,早就把那男的给甩了。但别忘了,每个被骗的女孩也许都曾说过相似的话。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对自己的运气非常有信心的人忽然收到一条短信,说他中了高达一二百万的巨奖,等他满心欢喜地打电话过去询问时,就被告知确有一大笔钱在某个遥远的城市等他去领,不过先要交几千块钱手续费。有上百万巨款可以拿,几千块钱又算什么,于是他很痛快地把钱交了出去。这一下可就没完没了了,一会儿要交所得税,一会儿又要交滞纳金,大奖一直没到手,小钱却不断往外掏。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看出来是个骗局,可是这位老兄却反复向自己强调,这些小钱都是领大奖的正规手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直到最后他的口袋被掏空,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说这种人笨,大学教授上当的也不乏其人,说这种人贪,再贪也不能自己哄骗自己啊?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人为什么会执迷不悟?有些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一本正经的答案:认知失调。

邪教信徒们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就是当你作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发明认知失调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

1957年,费斯廷格和他的学生混进了一群邪教信徒当中,希望通过观察这些信徒们的行为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些邪教信众相信在某一日会有大洪水到来,毁灭整个世界,而他们的守护者会驾着飞船来解救他们,带他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为此,很多坚定的信徒辞了工作、变卖家产,安心地等待这一天的来临。当预言中毁灭之日到来的时候,世界安然无恙,既没有洪水也没有飞船,按道理说这些信徒们应该幡然醒悟,将这个邪教弃之如敝屣。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某些信众的信仰反而更加坚定了。

对此,费斯廷格和他的学生提出一个认知失调的假说: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于是很可能放弃或改变一种认知,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如果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并且在信仰的影响下采取了不可挽回的行动,那么最后即使他明摆着看到证据显示自己的信仰是一个错误,这个人很可能也不会幡然悔悟,反而会产生更坚定不遗的信念。就像这些邪教信徒一样,信仰告诉他们到了某个日子会有大洪水,会有飞船。可是现实又告诉他们大洪水和飞船都没有出现。这两种认知彼此矛盾,大部分人放弃了愚蠢的信仰,可是另一些人放弃的却是对现实的认知,反而更坚定了信念。

戒烟也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失调的例子。医学和社会宣传都告诉烟民吸烟有害健康,这与烟民自己的吸烟行为发生矛盾。于是,烟民势必体验到失调,为了缓解失调,他应当戒烟。但失调理论并不认为人总是按理性行事,而认为人会用种种方法把自己合理化。例如人们会给自己找借口说,如果我们戒烟,体重会增加,而体重增加易发心脏病,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我不在乎少活几年。实际上,这种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正是为了建立起对吸烟的协调认知,淡化失调体验。

一次“无聊”的实验

心理失调似乎有某种激励作用,因为你得用行动来减弱不愉快的感受。失调感愈大,你减少失调的动机就愈大。为了验证自己的这种理论,费斯廷格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实验。

在实验中,几组志愿者被安排参加非常乏味的“作业测量”。一项任务是将12个卷筒放到托盘上,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将它们拿开,再放上去,再拿开,不断重复。另一项任务是一块大木板上面带有48个方形木钉,要求志愿者将这些木钉一个一个按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然后再转90度,如此折腾半个小时。

完成任务之后,费斯廷格让这些志愿者告诉别人这种工作是愉快而且有趣的,其中一部分人每人被支付了20美元,其余志愿者每人只被支付了1美元。随后,这两组志愿者又被要求从“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对任务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果以常识推断,你很可能会觉得与那些低报酬的人相比,得到高报酬的人对任务的评分应当高一些。但是情况正好相反。领取1美元的那组志愿者对这次无聊的“作业测量”无论在趣味性还是科学性上评价都相当高,而领取了20美元的那组志愿者却显得很坦率,给这次“作业测量”打出了很低的分数,跟大多数普通人的看法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认知失调理论对这个结果的解释是:20美元组的志愿者做了一件无聊的事情,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因此他们经历的认知失调比较小,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而相比较而言,1美元组的志愿者瞎忙活半天只得到一点点报酬,因此他们经历了较大的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和谐,他们使自己相信那种任务的确“有趣”而又“有一些科学价值”,从而“保全了面子”,于是给这次无聊的任务打出了高分。

这个实验用传统的强化理论是不能解释的。更少的报酬能导致更大的态度改变,而更多的报酬成了坚持原有态度的理由。这一现象揭示了: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一个人会表现出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忙于自我说服。我们每个人检视一下自己以往的经历,可能也不难找到类似的经验。

我们只要有办法让别人吃了我们的亏,他就得努力来为我们讲话,不然就证明他自己是个笨蛋或无能的人。就像一群人排队买火车票,一个粗鲁的人插了进来,规规矩矩排队的人很可能会想:这家伙可能有急事,所以才插队,或者我才不担心买不到票,让他插队无所谓。有了这个解释,这些老实人不爽的心情才得到疏解——好笑吧?被无理插队,还得为对方解释,否则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走出认知失调的旋涡

认知失调理论剖析了人们随处可见的微妙情绪,指出了人们之所以会执迷不悟的玄机。认知失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总是会出现,要想避免陷入执迷不悟,只有从人们每一次缓解内心紧张的方法上着手。通常人们有三种途径:

一是改变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环境相协调,例如因为知道吸烟损害身体健康,那么把吸烟这种行为戒掉,就可以消除吸烟这种行为与吸烟损害身体健康所形成的认知失调。

二是改变对环境的看法或改变环境使之与自己的行为相协调,例如不承认吸烟损害身体健康,硬说吸烟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这样吸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三是找出新的理由,使认知得以协调一致,例如为吸烟找出一个新借口,如“吸烟可以活跃思维,有助于文艺创作”,这样就又解决了认知失调的问题。

显然,第二种和第三种途径都会不可避免地使人落入“执迷不悟”的旋涡里,只有第一种途径,老老实实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陷入情网的不幸女子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毅然跟花心男人分手,对于那些坠入骗局的人来说,也只有拒绝被骗子牵着鼻子走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所以不要再骗自己了,找到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才是关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