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经济观察报》等多家媒体公开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部委大院集中的北京海淀区四道口,近两年盖起了不少新楼,有的刚刚竣工,有的正在装修,有的已装修完毕。这些新房“职工是以45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购买,而旁边的商品房小区每平方米的价格高达4万元。⑧
福利房的价格,比商品房便宜88.75%!换句话说,商品房的价格是福利房的8.89倍!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这种内幕购买福利房的情况就国家部委而言,颇值得玩味——他们不仅对房价上涨没有丝毫痛感,还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房价上涨,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仅不会感受到压力,还会分享商品房与福利房之间更高的价差——这个价差越大,其卖出福利房后获得的利润越高。
这等于陷入了一个悖论当中:所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由相关部委与地方政府执行,而他们恰恰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最大受益者:于私,他们的福利房可以卖高价,外加房地产扩张中的种种暗箱交易;于公,地价拉高财政收入提高,提升GDP,获得更多升迁机会。
房地产调控政策屡屡被化解,与此有直接关系。
我们知道,福利房是计划经济制度的产物,它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的房,一般是以成本价卖给职工的。换句话说,福利房的价格是剔除暴利因素后最真实的价格!1998年的国发23号文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按建造成本价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出售。”由此,成本价便成为福利分房的潜规则。当福利房与商品房的价格相差高达8.89倍的时候,它彻底地揭开了所谓中国房价不存在暴利的谎言,直观地衬托出房价泡沫的严重程度!
福利房严重扭曲了中国的住房保障机制。在许多低收入者还得不到最基本的住房保障的情况下,公务员得到的超福利待遇进一步挤占了公共福利的资源。
部委建造福利房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截至2010年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当年的部门预算,预算总额近2848.34亿元,而其中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就高达58.53亿元。其中,农业部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最高,达到13.5亿元,其次为工业和信息化部,7.59亿元,第三名是中国气象局,7.53亿元⑨。这里所讲的住房保障支出,就是用于部委机关及部属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为职工发放的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等支出,而非用到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支出。
一方面是部委住房福利的过度保障,另一方面,是社会低收入者的保障严重不足。2010年,全国人大报告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09年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值得强调的是,即使这一数字也有很大水分,比如,上述部委为自己建造的福利房,一般也被列入到所谓的经济适用房当中了。这实际上意味着,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使原本应该享受住房保障的低收入者的住房梦变得更加遥远。
而1999年,国务院专门针对公务员人群下发了《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1998年底起,在京中央机关和国家机关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遗憾的是,这些规定未得到遵守。
一方面,是调控房价的政策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福利房政策被变本加厉地执行,其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位。即使关注此事的人大代表也仅仅表达一下“住房保障支出过大会让老百姓不高兴”的担忧,便再无下文。
现在重回我们要谈的主题。
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对房地产的拯救措施,是整个大棋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救市计划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不能有任何失误,必须一步成功。幸运的是,这次中国度过了最恐惧的困境——至少中国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2008年10月初,央行前副行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吴晓灵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风险,政府不应人为阻止房价下跌,“如果政府人为阻止房地产价格的下跌,那么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吴晓灵这句话言犹在耳,重新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面对的房地产现状,在告诉我们什么?未来的房地产趋势,又将告诉我们什么?
有一点是确切的,我相信这句清醒而理智的警告,在未来,将会被重新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