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制度

制度不是仅仅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变成现实。

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仗在人类的战争史之初,步兵用的长矛是彼此厮杀的最有效武器。将军们必须想方设法发挥这种武器的最大威力。公元前7世纪起,古希腊人发明了方阵。步兵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

公元3—4世纪,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镫。这虽然是一项很小的技术发明,却可以使骑兵稳稳地坐在马背上,并且能够解放双手,全力挥舞兵器。部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机动性。骑兵成为战场上的主角。奔袭、迂回、包抄、冲锋成为决胜的关键。

骑兵在欧洲战场上称雄了约1 000年的时间。但是到了14、15世纪,随着黑火药兵器的日益发展,步兵再次成为战场上的主角。早期的火枪精确度差,射程短,发射速率低,很笨重,使用很不灵便。将军们开始将手持火绳枪或滑膛枪的士兵排成密集的编队,齐步前进,协调一致地进行射击,第一排发射之后,退到后面装子弹,后面一排的士兵上前发射,整个队形仍然在向前推进,好像是向前席卷的火力网。

到了19世纪,由于火炮的杀伤力越来越强,同时高度精确的远射程来复枪替代滑膛枪,成为基本的步兵武器,步兵又渐渐不再以容易遭受巨大炮击伤害的密集队形来编组,而是散开成线式队形,不时隐蔽,以跃进方式前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机枪能够很轻易地将冲锋的士兵一排排地扫倒,于是大面积的战壕成为战场上的奇特景观。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彼此拉锯,造成极大的消耗。但是在这场大战的末期,坦克出现了,战壕战便一去不复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以坦克和飞机为主力的闪击战成为陆战经典模式。

武器技术更新,军队进攻与防御的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大概是技术改变制度最明显的例子了。不过一项项技术的威力可不只是改变了战场,还改变了我们的商业和政治。

美国西部草原上的铁丝网1867年,一个名叫约瑟夫的牧羊童向美国政府申请了一项奇怪的发明专利——带刺铁丝网。约瑟夫在加利福尼亚一个牧场里工作,常常一边放羊一边看书;在他埋头读书时,牲口经常撞倒用木桩和铁丝围成的放牧栅栏,成群地跑到附近田里偷吃庄稼。牧场主对此事十分恼怒,威胁要将他辞掉。

约瑟夫经过观察发现,羊很少跨越长满尖刺的蔷薇围墙。于是,一个偷懒的想法浮上心头:何不用细铁丝做成带刺的网呢?他把细铁丝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然后缠在铁丝栅栏上,并将细铁丝的末端剪成尖刺。这下想要偷吃庄稼的羊只好“望网兴叹”,约瑟夫再也不必担心会被牧场主辞退了。

他的这项发明很快就被赋有商业头脑的牧场主看中,并开设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这种新的放牧栅栏,以满足其他牧场的需要;产品上市以后,订单纷至沓来,生意很是红火。

不过约瑟夫想不到的是,他的这项简单发明后来居然被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称做是“改变世界面貌的七项专利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西部大开发进入高潮,政府正式承认“占地”拓荒者的优先权,允许他们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已被其垦殖的土地。这种谁开发谁拥有的“跑马圈地”式的私人产权制度使很多人抱着发财梦从温暖、富裕的东部来到荒凉、贫困、条件恶劣的西部,并在这片土地上放牧。

但是,产权制度存在的条件是这种产权必须能得到维护。随着适于放牧的土地越来越少,后来者就常常要侵犯先到者的利益。这使得牧场的私人产权受到很大的挑战。雇人巡逻维护牧场费用太高,而木头建造牧场围栏既容易腐朽,又很容易被翻越。私自放牧者还是时常光顾,牧场的私人产权制度徒有其名,这说明维护私人牧场产权制度成本很高,从而影响了私人牧场的发展和西部的开发。

恰在此时,约瑟夫发明了带刺的铁丝网。这种围栏价格十分便宜,可以大量使用,同时它可以有效地隔离邻近牧场的牲畜,阻止私自闯入者,保护牧场所有者的利益,土地划界的过程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随后,开发西部的牧场主普遍采用这种围栏,以致带刺铁丝网的销量猛增。据美国有关的历史统计,1874年这种铁丝网的销量只有1万磅,可到了几年以后的1880年,其销量猛增到8 050万磅。带刺铁丝网的发明使维护牧场私有产权的成本大大降低,私有牧场制度得以普遍推广,美国西部因此迅速繁荣起来。

这件事被制度经济学家们视为技术导致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

从农民到农业工人其实,技术发明引起经济制度变迁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古代,地主很难对土地上的农民进行监督,为了激励农民努力耕作,世界各地的农村都普遍采取租佃制度,地主从农民的收成中抽取30%—70%。到了现代,农业生产普遍采用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以前几百人才能侍弄的农场,现在可能几个人就可以耕作。而且监督一个拖拉机手也远比监督一个手工劳动者简单得多,农场主的监督成本明显下降了,于是租佃制度消失了,土地上的农民变成了拿固定工资的农业工人。

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则是因为铁路这种技术,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也正是铁路公司。铁路运输必不可少的安全、准时、可靠,以及机车、铁轨、车站设备的长期保养和修理,需要相当规模的管理组织。这意味着需要雇用一群经理来监督极为广阔的范围内的各种职能活动,并且要任命一批中、上层管理人员来监督、评估和协调负责日常活动的经理的工作。由此产生了美国企业管理上最初的管理层级制。

同时,由于单独一个企业家几乎不可能拥有足够的资金,而众多的股东也不可能都去经营铁路,于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发生分离了。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少运输时间,铁路公司之间的合作作为一种全新的现象开始了。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本土的铁路货运已不需要转运,铁路公司的联营非常成功,现代工商企业初步形成。

一方面,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降低某些制度的操作成本,提高收益,使这些原来并不现实的制度发挥其优越性;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会诱使人们改进制度,以便从这种制度中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就是技术促进制度变迁的道理。

民主、专制靠技术甚至连封建专制、民主共和这样复杂的政治制度也与某些技术的发明有着内在的联系。

人类最初的政治组织只是一个个小型的部落和酋邦。象形文字的发明为很多从事同一种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的方式,政府因此能够向偏远的地区发布连续的消息,控制相当大的一片区域,这就使统治众多部落和酋邦的帝国有了存在的可能。历史上最早兴起的帝国,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商朝,都缺不了文字这种伟大的技术发明。

公元9世纪开始,欧洲人掌握了用坚固的石材修筑城堡的技术。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于是地方贵族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数以千计的城堡遍布欧洲,在这种状况下,国王要想教训某个不听话的贵族,就非得劳民伤财,大动干戈,花费高额的成本。国王的权力很小,贵族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他们的领地,国王的命令和法律往往无法直接起效,要经过贵族的认可才行。欧洲封建等级制度也由此形成。

到15世纪,随着攻城大炮的火力日渐猛烈,城堡招架不住了,加强君权的成本大大缩小,欧洲的封建制度也随之衰落。专制王权日益加强,西欧各国开始实现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并且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意识、主权、领土观念的民族国家。专制国王们积极推动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但是专制王权很快就受到了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的挑战。报纸、杂志将所有的人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向社会传播最新的消息。这为公民们反对专制政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斗位置,公众的观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当街头巷尾的脚夫、杂役都对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了如指掌的时候,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府也就为期不远了。

20世纪末,由于互联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急剧扩展,民主变得更加容易了。政府很难掩盖自己的不足,任何执政者的丑闻都有可能演变为点燃民众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和讨论公共问题,与政府交流。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议员们唇枪舌剑的场面就会消失,代议制民主将被每个公民的直接民主所取代。

一种制度是否会被实施,是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很多高明的制度,并不是人们想不到,而是因为在当时当地实行起来成本太高。在这种时候,能够有效降低制度成本的技术一旦出现,就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制度不仅仅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变成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