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勺和囚船——四两拨千斤的好制度

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粥的故事在大兴安岭的深山里,有七个矿工被大雪困住,无法下山,只得待在小木屋里等待春天的到来。他们储备了一些粮食,如果计划得好的话,用来熬粥勉强能够让他们度过这段艰苦的日子。

偷窥社会学家的书桌第三章制度的妙想他们没有计量工具,也没有带刻度的容器,每天分粥成了一个难题。怎么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呢?他们试验了很多种办法。

第一次,他们指定了一个分粥人专门负责给大家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总是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第二次,他们认为大概是指定的人不够公平,只要民主选举出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就能解决问题。起初这个被公认品德较高的分粥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他腐化,就又把他罢免了。

第三次,他们修改了以下规则,在分粥人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监督人。起初这个规则运行得还不错,但是后来分粥人和监督人开始暗中勾结,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这两个拥有权力的人分的粥最多。规则又失败了。

第四次,他们干脆民主选举了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了完善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方案,分粥委员会便据理力争,粥还没分完就变凉了。这个制度效率太低。

第五次,七个人谁也信不过谁了,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可是这样就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之中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余六天都饿得发昏。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第六次,七个人为了互相制约,决定无论谁来分粥,怎样分粥,其他人都可以提出异议,一票否决。这回可真是公平了,每个人的意见都能体现出来。可是到了最后,粥根本分不下去,谁也喝不着了。

第七次,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好规则。每个人仍然轮流主持分粥,只是作了一个巧妙的限制:分粥的那个人领最后一碗粥。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规则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明白,如果他不把粥分均匀,那么最少的那一碗一定是属于他的。

就这样,七个矿工终于保住了性命,在粮食吃完之前等来了雪化开山的日子。

开往澳洲的囚船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它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地广人稀,怎么开发呢?英国政府招募了很久,但是没有人愿意远渡重洋到荒凉的澳洲去搞什么建设。英国政府没办法,于是决定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就算是让他们赎罪了。

英国政府把向澳洲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承包给了一些私人船主,按照从上船时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当时那些运送犯人的船只大多是一些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船上设备简陋,没有什么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船主为了牟取暴利,尽可能地多装人,因此船上条件十分恶劣,很多人还没有看到澳洲长什么样,就已经在长途航行中死去了。

3年以后,英国政府发现: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其中最严重的一艘船上424个犯人死了158人,死亡率高达37%。英国政府花费了大笔资金,却没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而且,罪犯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啊,英国政府因此还受到了人道主义的谴责。

为了降低死亡率,英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每一艘船上都派一名政府官员监督,再派一名医生负责犯人的医疗卫生,同时对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标准作了硬性规定。可是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把死亡率降下来,有些船上的监督官员和医生竟然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原来一些船主为了贪图暴利贿赂官员,如果官员不肯同流合污就被扔到大洋里喂鱼了。

政府又采取新办法,把船主都召集起来进行教育培训,告诉他们要珍惜生命,要理解去澳洲开发是为了英国的长久大计,不能把金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但是情况依然没有好转,船主们的觉悟还是那么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终于,有一位英国议员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政府给船主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拿到了钱的船主们自然对犯人们的死活漠不关心。英国政府随即改变制度,不论你在英国上船时装多少人,到了澳洲下船的时候再清点人数支付报酬。

自此以后,船主主动请医生跟船,在船上准备药品,改善生活,尽可能让每一个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达澳洲,一个人意味着一份收入,于是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人死亡。

用制度来解决问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制度的好坏无疑将影响人们活动的最终结果。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或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团队,都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规则远比人的自觉性管用得多。在分粥的故事中,从第一次和第二次分粥我们可以看出,单单依靠某个人的能力和品德,无法保证公正。更何况,现在的人们很可能谁也不信任谁。那么好,我们就指定一个制度,让制度自动解决这个问题。第七次分粥实际上就是从互不信任出发,用制度驱使人们公平分粥。

而在囚船的故事中,英国政府曾经试图用监督和提高觉悟的办法使船主尊重犯人的生命,但是都失败了。最后仅仅是制度上的一个小小变动,就轻松地提高了犯人在船主心中的地位。

从分粥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生活中制度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矿工们第一次的规则最有效率,但是最不公平,第六次的规则最为公平,但是毫无效率可言。矿工们明白,采用这两种规则,要不一部分人被饿死,要么全都被饿死,所以果断地另寻他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火车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春运的几天里,人们在售票窗口常常一张票也买不到,但是从票贩子手里却可以很容易地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据报道称,票贩子的票主要来自火车站内部职工。这些铁路上的分粥人利用手中的“粥勺”轻松地为自己谋取了利益,造成了铁路客票分配的严重不公平。

铁道部不断地采取措施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教育,要求他们不要倒票,并且以绳之以法相威胁,但是似乎收效不大,过年过节的时候老百姓仍然买不到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制度上找找原因。或许在某一个环节上稍加改动,我们就能四两拨千斤,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