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事件的回声(3)

“心理传记学”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它不是靠人们的常识中所固有的感觉去对撰主的故事进行描述,而是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生命过程展开分析。其目的是理解人,并揭示其公共行为背后的个人动机,无论这些行为涉及的是艺术作品的旨趣,科学理论的创造,还是政治决定的采纳。如果要更加直白地区分上述两种人物传记的根本差异,那么,我们会说,一般传记描述“意识”(conscious),而心理传记则分析“潜意识”(the unconscious)。“潜意识”不仅是指当事人并未感知的心理实在,而且是指当事人“不愿承认”的心理实在,最为关键的恰恰就是这种当事人并“不愿承认”的心理实在,其实成为此人行为的真实动力或深层理由。比如,某位领袖人物叱咤风云,运筹帷幄,他嘴里吐出来的口号,即意识层面上的表达,可能是“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等等,甚至他本人可能也真心在那样想,但其潜意识层面则很可能被一种“怕被别人瞧不起的恐惧”所支配,因此要处处逞强,不容批评,充分地表现自我角色的独一无二性。这样,在精神分析的透视镜下,在如此雄伟的人物之“自负”行为的表层下,实际上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恰恰是与其完全相反的“自卑”,但是,我们在这位英雄人物的著述和言谈中,却绝不会找到明显的“自卑”陈述。所以,对“潜意识”的剖析不能从撰主自身的意识中产生,需要用精神分析这面透视镜去探查和扫描。正因如此,弗洛伊德主义的继承者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才说:“我们本身内在大部分真实的东西是没有被意识到的,而许多被意识到的却是不真实的。 一个并不懂得无意识现象的人会深信,他能说出他所知道的一切,这就意味着道出了真理。弗洛伊德则认为,我们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都错误地看待了真理。即使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意识到的一切,我们也可能是在说谎,因为我们的意识是 虚假的 。”E. 弗罗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赵鑫珊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这些浅显的论述,道出了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心理传记学”独特的精髓与奥秘。

在更规范的学术意义上,学者早已对这一研究领域给出过不少精雕细琢的定义。“心理传记学”开拓者之一的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把整体的“心理史学”简要地定义为“用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Erik Erikson, Dimensions of a New Identity, New York , 1974, p 113.著名的斯大林精神分析专家、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塔克(Robert C. Tucker)则把“心理传记学”的特点概括为“可视为一种学术研究,是传记家尝试去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命历程或重要阶段,而这些生命历程或阶段是对撰主人格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解释 它意味着所有的心理学传记家都会运用某种人格理论,无论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例如弗洛伊德理论、后弗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