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 疑 效 应 质疑精神可嘉,猜疑精神可怕(1)

质疑精神本是人类特有的探索世界的一大利器,但是过分质疑,就变成了猜疑,就容易杯弓蛇影,这无疑就是一种病态。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为疑心过重而错杀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概况是这样的:

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由于曹家和吕家是世交,因此吕伯奢见到曹操非常高兴,便吩咐家人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当曹操听到磨刀声和“缚而杀之”一词时,疑心大起,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杀他,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把吕伯奢一家杀了。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比如,有几个人背着他讲话,他就怀疑他们是在讲他的坏话;别人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就以为别人对自己有看法。

猜疑心重的人对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非常敏感,别人很简单的一句话,他可能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这样很难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也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猜疑的人喜欢编造“假想敌”,树立一个猜疑的目标,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疑邻偷斧”的寓言:

有个人的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开始观察那个孩子的言谈举止、神态仪容,发现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偷斧子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最后他断定那个贼就是邻居的孩子。可是,不久他在家里找到斧头后,再看那个孩子,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偷斧贼。

猜忌成癖的人,习惯于捕风捉影,喜欢节外生枝,爱说三道四,好挑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害人害己。猜疑心是可怕的蛀虫,会吞噬健康的心灵,最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猜疑心重的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不喜欢与人坦诚交流,他们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真情的流露,他们可能从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进而变得没有自信,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猜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1:不要冲动,要用理智思考

疑心重的人通常很敏感,发现一些征兆便陷入冲动的情绪当中,然后胡思乱想,缩小摄取信息的范围,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这些只证明自己设想的信息上,这就是典型的循环证明法,当然会以假乱真,从而自圆其说。

当怀疑的念头萌生时,应当立即寻找这个念头产生的原因,在没有形成循环思维之前,要积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而不要轻易为自己的怀疑提出主观的单方面的依据。在出现怀疑迹象时,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混乱的思想,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提醒自己别人没有那么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准备怀疑的对象,在毫无客观证据证明自己的怀疑时,请立即停止怀疑。

比如,那个多疑的农夫,如果斧子丢了之后能冷静地想一想:斧子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是掉在回家的路上了?那么可能就不会无端地猜疑邻居的孩子。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猜疑,在被戳穿之后才发现原来是那么可笑,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一切猜疑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理智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启示2:被误会时,敞开心扉交谈

在生活中,被人误会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方法。当你被人误会时,要尽快想办法消除误会,不然别人对你的误会就容易演变为猜疑,就可能越来越糟糕。所以,如果你有勇气、有诚意的话,最好能同怀疑你的人开诚布公地交谈,以便弄清究竟自己怎么被人误解了,从而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