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亲近,是肯定,是尊重,那么说明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受到了别人的欢迎,你就应该继续发扬你的优点;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疏远,是否定,是怠慢,那么说明你的某些行为令人讨厌,你就应该尽快改正。当然了,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参考,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看人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要尽可能从多数人的态度上来了解自己,那样才能更全面、更公正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3)与别人相比较认识自己

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自我认识的形成中经历了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难免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形象。与自己生活圈子内的人相比较,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使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因此还要常常与历史上的圣哲、英雄、学者相比,与外地的同行相比,这样可以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向上的力量。

启示3:最好的听众是自己,请与之“对话”

想要认识自己,就要与自己良好地“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反省,是正与邪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通过“对话”分辨是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有个美国牧师叫拉赛尔·康维尔,他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的演讲次数达到6000次,其内容如下: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就把自己的家产变卖了,然后外出旅行,寻找宝地,最终因穷困而死。可是,后来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中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

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借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人们所寻找的,恰恰是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就像寻找一个最忠实的朋友那样。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它就是自己最忠实的朋友,也是最陌生的朋友,既十分熟悉,又常常令人困惑。虽然它是我们“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然而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与“自我”对话,学会反省自己。

在这个方面,日本一位专家建议人们:不妨把你的头脑比作你思想的广播电台。这个广播电台有两个频道,不断向你播送信息。一个频道是N,另一个频道是P,请你看一看这两个频道的工作情况吧。比如,白天你的领导把你叫到办公室,和你一起检查了你手头的工作,基本上对你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了几点忠告。

晚上回到家里,你自然会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你把频道调到N,“播音员”会用这样的腔调告诉你:“要当心!你的领导想整你,已经给你敲响了警钟。”可是,如果你把频道调到P,“播音员”会用积极的态度告诉你:“你的领导对你的忠告是正确的,是为了你好,只要你照着去改正,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哪个频道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把频道调到P或者N,你就越容易被它吸引,你想更改频道就越困难。在你的大脑中,存在的这两个频道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主我”和“宾我”,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和“宾我”交流,它是你最忠实的听众。

所谓“主我”,其实就是“自我”。它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即完全依赖于个人情感而产生的想法。而“宾我”则相对客观许多,它能够表现得较为公正客观。这就是苏东坡效应所提醒我们的,即要学会倾听内心中更客观的声音,力求对“自我”认识得全面些,清晰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