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国的经济力量和外交独立性继续加强,一个结果将是它与美国和其他贸易对手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然而,这不可能导致德国复兴并炫耀其军事力量,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一支军队(28.5万名士兵),并且军费预算世界第七。尽管国会对德国宪法的修正案允许德国军队参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比如,1999年北约在科索沃的维和部队中,德国武装部队是第二大分遣队),但在世界舞台上,德国军队不可能独立存在。军国主义的复活更是不可能的。德国的武装部队从属于北约的联合指挥和欧盟的欧洲军团武装力量,并受到它们的限制。由于德国依然是一个热衷于倡导核不扩散规制的国家,所以,经济上的竞争可能将终止未来的军备加强。事实上,欧洲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兑取了所谓的和平红利,并大幅度削减了它们的军费开支。全欧洲的军费开支曾经占美国的60%,但现在只占大约40%(SIPRI 2005,347,358)。欧盟要赶上美国的军事技术需要花几十亿美元,这成为欧洲部队在没有美国通过北约加以支持的情况下,采取单边行动的一个巨大障碍。(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指挥官们开玩笑说,北约的意思是“需要美国人采取行动”)。①欧盟完全没有做好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准备。如果你把欧洲的军队全部放在一起,总共200万的士兵中只有大约5%“接受过训练,拥有武器,有后勤和情报的支援,并具备空运物资的能力在欧洲之外打一场现代的热战。剩下的欧洲部队(其中一些还没有组织起来!)还没有受过训练,或是缺乏在美国不参与的情况下进行一场热战的工具”(T. Friedman 2005a)。
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宣布他的国家在“二战”后作为二等国家的角色已经“不可挽回地过去了”,彻底改变了德国对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传统感觉--经济上强大但军事上胆怯。他宣称“德国需要展示一种新的国际责任”,他要求一个更加有力而独立的德国国家安全政策。
在这种独立精神的指导下,2005年,德国领导欧盟越过美国的反对,结束了对中国长达16年的武器禁运,出售了欧盟不愿意为其成员国军队购买的先进的防御系统。类似地,德国也是建立一支6万人的强大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减少欧盟对美国领导的北约的依赖的主要支持者。这种独立精神在安格拉·默克尔政府时期可能保持下去,默克尔在2005年11月成为德国第一任女总理。
然而强大的德国和厌恶军国主义的欧盟,加强了欧盟强调以非军事手段实现安全的主张。欧洲大陆是通过一体化和制度化的方式维持和平的热心支持者。它的安全战略果敢地赞成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的原则:国际组织的扩大、欧洲统一、国际法、裁军,以及促进民主、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是确保和平在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最有效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