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足智多谋的决断力(3)

所谓拍板,就是要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取其一。拍板的过程,实际上是方案选优的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而进行比较,则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方案作前提。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无法比较,也就无所谓选优,也就难以权衡利弊得失,片面性和失误就很难避免。所以,领导者在决断时,首先要看看是否有两个以上方案可供选择。如果有,决断才能开始;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不能拍板,这应当成为决策的一条重要原则。

凡属重大决策,都要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要满足多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有时从这个目标或部门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最佳方案,从另一个目标或部门的角度来看则未必理想。所以领导者在决断时,要从决策目标的总体要求出发,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争取实现多标准优化。

具体方法是:如果一个方案不仅从某一标准看是优化的,而且与其他标准也不抵触,就可以认为该方案是优化的;如果一个方案达不到多标准中的任何一个,这个方案就该被否定;如果没有一个符合一切标准的方案,那么就选择那种能满足某些主要标准的方案,不必过分求全。而且在一项重要决策中,往往充满着许多矛盾。如何使这些矛盾得到统一、平衡和协调,就检验着领导者处理复杂矛盾的领导艺术。

如前所述,不同方面的可行性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如科学技术上可行,也许经济上不可行;经济上可行,政策又有问题;生产上可行,并不等于流通上可行等等。所以领导者在拍板时,要整体、全面地考虑,在分析内部、外部条件时,既要注意物的因素,更要重视人的因素;在衡量决策所要达到的结果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关心社会效益;在处理系统内外的利害关系时,既要关心局部利益,又要照顾到全局和整体利益;在权衡方案的有效性时,既要顾及当前利益,又不能忽视长远利益等等。

领导决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有时如步入茫茫森林,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有些领导者把决策目标过分理想化,不切实际地追求一种完美的结果,而在现实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决策所带来的某种代价,往往使得他们左顾右盼、踯躅不前。又有些领导者在关键时刻不敢决断,担心之后会有什么不妥,这种主观上的自我苛求并非必要,毕竟永远正确的决策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即使犯了什么错误,只要及时发现、改正,就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过分的自我苛求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束缚着领导者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现代决策的渐进性、信息性和系统性要求决策者充分掌握足够的信息和资料,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效应和恰当的时机。如果领导者对基本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就匆匆决断,是非常容易犯错误的。

三国时刘备因为关羽被害,就急着东征孙权,结果溃不成军,大败而归。其实,领导者不可能得到所需的全部事实,但是谁获得的客观事实和资料越多,谁就越有成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领导者运用以往的经验、良好的判断力和储备的知识做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判断。

在决策理论当中,有种叫做“霍布森选择”的现象,说的是人们在只有一种选择、别无余地的情况。

17世纪,英国剑桥的一位商人卖马,声称允许前来购买的顾客挑选,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只能选择围栏一圈的马。这实际上等于不挑选,因为只有体质最差的马才会被挤到围栏边。

作为领导,也常会遇到这种别无选择的境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霍布森选择”呢?首先要打开思维空间,思维空间的维度直接影响思路的多少。在封闭的思维空间里面,领导者只会直观、片面、静止地看待、处理问题。领导者要在任何时候和环境中,变换多种认识的角度,更新、提高思维能力,使选择和判断有更宏大的参考系,跳出井口再观天,就会发现天外有天。视野、思维开阔之后,要学会在比较中选择。正与误、优与劣都是比较得出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选择。在领导者的思维宽广以后,选择就多了很多可能。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只要放开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