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更枕席上参勘性体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人的潜意识世界虽然藏而不露,但是却如同在海面下的冰山,庞大无比,深不可测。而人的意识世界里反映出来的问题,则如同冰山的一角,如果稍不细心,你会轻而易举地忽略掉它们背后的东西。往往只有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强烈的不对劲。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言行中所暴露出来的偏颇,本来已经反映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深刻问题了,但是我们可能认识不到,根本没把它们当回事;也有些时候,我们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对劲,但是我们对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因而不愿意认真地面对;有些问题,我们确实认识到它们的严重性了,但由于工作忙,由于多年来没有自省的习惯,结果这些问题可能在我们心中一晃而过,之后再也没有成为我们自省的对象。

比如说,“妒贤嫉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贬义词,人人都知道妒贤嫉能不好。但这不等于我们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避免妒贤嫉能。因为当我们真的妒贤嫉能时,我们绝不认为那是妒贤嫉能,而可能认为“那人有啥了不起”。设想,你有一天与你的老朋友、同事或同学见面,你意外听说某某人买了一套很大的房子,比你现在住的房子大多了。你说不定心里就很不舒服、很不平衡,这其实已经是在“嫉能”了,但是你不会觉察到。既然人家是凭自己的能力买了房子,你有什么好嫉妒的?可是你就是不服气。“我哪一点不如他了?凭什么他就能住得比我好?”你可能把他的成就归结为此人会钻营,此人唯利是图,此人为了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也许此人的为人,确实可以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是不是完全像你所说的那么糟糕呢?即使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你还没有认识到你自己的性格问题。你可能意识不到你自己的第一反应,已经鲜明地体现了你本能的嫉妒之心在作祟,这才是你整个心态的症结。

由此出发,我们想一想,历史上那么多奸臣,我们从小读书、看电影、看电视时都鄙视他们,说他们如何的妒贤嫉能,害死了好人。其实,仔细一想也许会发现,我们和我们所痛恨的奸臣之间,真的有本质差别吗?如果我们也有妒贤嫉能的毛病的话,那么这种差别即使有,也未必是什么本质差别吧?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你之所以没有像奸臣那样臭名昭著,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奸臣那么有本事,所以你没有成为奸臣的机会。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有些人稍微有了点钱,或者哪怕在事业上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找不着北”了,而其事业成就比历史上的某些奸臣小多了。

再比如说,我们可能早就听说过“闻过则喜”的美德。我们从小就认识到,只有闻过则喜,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但是事实上呢?“闻过”本身就很难。因为在很多场合下,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不一定认为自己真的有过,而是有可能相反,我们怀疑是批评者有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听父母唠叨时,有时会认为他们想得太多,认为他们的许多批评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就排除了把听父母之言当做“闻过”了。有时我们听同事、同学或领导批评,可能会非常生气,我们怀疑是有人别有用心,有人在背后使坏;或者认为领导偏听偏信,受小人误导;或者怀疑批评者人品有问题,挟私报复等等。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养成自省的习惯,在听到别人批评时,很可能根本就不当回事,还谈得上什么闻过则喜?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要真正学会自省,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所以古人提出要“从五更枕席上参勘性体”(《菜根谭》),所谓“性体”,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即心性的本来面目。“参勘”,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为什么要在五更枕席上做此事呢?古人也说了,因为这时“气未动,情未萌”。我们在白天忙碌的时候,情绪烦躁不安,哪有心情自省啊!即使自省,由于受自己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分辨不清,判断错误。正因为自省之难,古人提出要每日三省,你能做到吗?

现代心理学有大量关于自我意识、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之间关系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省的重要性。按照现代心理学,自我意识是个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决定了人的性格能力和个性特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个体的倾向性,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失败的方向盘和指南针。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够有助人正确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及时调整自己,抚平创伤,走出心理的阴影。消极的自我意识使人在失败和挫折时沮丧、泄气、破罐子破摔。可以发现,古人讲自省,实际上也是帮助人们培养心理分析的能力,培养人们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驾驭、自我调节、自我释放的能力等。可以说,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道理,与儒家自省思想不谋而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