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 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他在早年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潜意识的区分学说。他提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我们能够觉察到,有些却不能或很难被我们觉察到。前者属于意识范畴,后者属于潜意识或下意识范畴。潜意识亦称无意识。人通常情况下生活在自己的意识世界里,有些被我们当做不合理智、违反道德或社会规范的欲望或冲动,常常刚一露出萌芽就被我们压下去,渐渐地也就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了,进入到下意识或潜意识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世界里的东西,虽然不易为人所察觉,恰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个性。因为它往往反映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深刻的需要,并在有意无意之中强烈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一个人潜意识里面的东西越是得到释放,内心深处的压抑就越减少,人格的健康就越有保障。反之,如果一个人潜意识世界的欲望一再遭到挫折和压抑,他的人格就容易扭曲。最极端的情况就是人格变态,甚至精神病。由于潜意识世界里的欲望时常会被当成不正常,包括被视为不理智或不符合社会规范而遭到压抑,因此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
弗洛伊德替人治病的方式之一是让他进入梦境,让其尽可能在梦中把所遭受的某些经历说出来,然后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开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内心世界压抑的根源。一旦病人内心的压抑得到了释放,就能自然地恢复健康。我认为,正如弗洛伊德所提示的,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特殊的遭遇,一些心理上长期不敢面对、没有得到释放的情结。这些被压抑的情结,伤害着我们性格的正常发展,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受到破坏而不自知。如果我们能针对自己的某些性格弱点而深思,找出内心世界里自己过去不敢面对的东西,努力地、有意识地面对它,并学会以理性的心态来看待它,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自省途径。心理医师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现在很流行,我想不是没有原因的。它建立在弗洛伊德等人所开创的现代心理学上,帮助人们学会认识自己。
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目中有花,
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耳中有声,
则听万物皆妄闻也。
心中有物,
则处万物皆妄意也。
是故此心贵虚。
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左侍郎。《呻吟语》是他写的一本记录个人修身体会的心得集锦。该书是他用三十年心血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出自“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据此可以发现,此人日日夜夜都把治心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表现为时刻对自己观照反省,每天以日记、心得等方式解剖自我。这种现象在古代读书人中普遍存在。
上面这段话讲的道理是,我们之所以在人事判断上会出问题,是由于心中先入为主的东西在作祟。所谓目中之花、耳中之声、心中之物,皆属于“冥冥”中人所不见的东西。所以人心不虚,为先入之见充塞,自然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更不能发现自己心理世界的病根子。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就是通过引导精神病人释放自己无意识世界中的情结,来达到清除心中妄见、妄闻、妄意的效果。同时,按照他的理论,正常人与精神病人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区别,人人皆可能受到自己无意识世界的困扰,皆有心理压抑,因而也皆有妄见、妄闻、妄意。由此出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无意识世界,通过逐步清除自己的妄见、妄闻、妄意来确保心理的健康。
儒家的自省思想,从某种程度上看与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相似的。今天我们反复阅读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内的儒家经典,阅读《菜根谭》、《呻吟语》、《小窗幽记》乃至《曾国藩家书》等,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修身思想,可以理解为是一门教人如何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心理调节的学问。虽然古代学者没有使用现代心理学术语,但可以说,儒家的自省学说就是在培养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理医师。尤其当我们读到曾子、孟子关于自省的段落,读到《菜根谭》中“夜深人静独坐观心”的句子时,会发现,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自己的心理医师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心理实验: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痛是什么,什么事情是我多年来不敢面对的,什么事情让我最无法忍受?或者换一个角度,什么是现在支配我的最强烈的愿望,该愿望同时又是我所不能或不敢向别人承认的?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能不能用心想一想,能不能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它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把它们正式承认并接受下来?诚然,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我也深信,如果能这样做,对我们心理的健全一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