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这次之所以强调本轮加息不会像美联储以前的做法那样,成为一种长期的趋势,也是考虑到除了稳定通胀以外,还得关注在非常时期经济是否出现下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滞胀的风险不仅给欧洲央行带来了政策操作上的麻烦,更加给市场增添了对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所以,本轮宣布欧元加息,非但没有使欧元升值,反而因为加息所造成的负担越来越大,加息成为遏制通胀的利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于是,市场很自然地就抛弃了这个短期内收益上没有“将来性”的资产,而急不可耐地去选择流动性好的美元资产,甚至可能会因为美联储的加息行为而无风险地获得由此产生的高收益的财富效应。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看到,在通胀攀升的压力面前,如果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态度不强硬,继续延迟加息的话,就可能会出现欧洲央行所担心的“更坏的结果”,即欧元区通胀预期失控,进而引发新一轮“加薪潮”(这是欧洲区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而第二轮这样放大的通胀效应又会继续推高通胀,可能导致欧元区经济受到更大的伤害。一旦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受阻,那么,欧盟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必将遭受更大挫折。
三、大欧洲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欧洲经济体没有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已、石油价格节节高涨、美国经济急速下滑的局势下,欧洲央行等决策部门确实都感到摆脱这场危机的政策应对困难重重,但是在经过“欧元区一体化”的阵痛之后,尤其是放弃了“纯粹模仿”美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通过扩大欧元的流通区域,刺激欧洲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并且提升欧洲产品在国际市场价廉物美的竞争力,欧洲经济保持了靠欧洲经济体内部所建立起来的垂直产业链上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较为稳定向上的增长态势。
具体而言,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受益最为明显。而且,这几年德国推行养老、社保制度改革,重新激活了就业市场,失业率大幅下降,并与中、东欧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欧洲生产网络,这增强了欧洲经济体发展的韧性。因此,到2008年7月为止,次贷危机对欧洲地区的影响比预期要小得多。这里还要指出的是,欧盟持续的东扩,不仅带来了东欧地区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提高了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因为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进入了生产领域,直接分享到企业效益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善,这就扩大了欧洲内部的内需市场;另外,德国等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其技术优势也可以在东扩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虽然欧元兑美元大幅升值,但没有影响德国在东扩中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的繁荣。在德国这头经济领头羊的带动下,欧洲经济整体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另一方面,欧洲的发达国家还注重国际化战略,把产品推销到经济最活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就是欧洲国际化战略的首选市场(希望中国不断开放市场和人民币加快升值,也就是这一强化欧洲竞争优势的国际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很好地分散了欧洲本地区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而且,由于欧洲对新兴市场出口的产品都是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半成品,所以,欧元的这一轮升值反而改善了欧元区出口国的交易条件,为它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增长。
当然,贫富分化、地区差异、社会政治意识的背离等棘手问题,在外部冲击(次贷风波所造成的经济萧条、输入型高通胀和金融动荡等)的情况下,会表面化和激烈化,于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又将面临很多新挑战。而且,原来已经得到解决或缓解的问题,比如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问题,又会因为减税(刺激经济)和欧元的大幅升值而重新浮出水面。如何发挥大欧洲统一的规模优势,来克服全球高通胀和弱增长的共同挑战,这将决定欧洲经济体未来几年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部门丝毫不能为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放松当前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只有继续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欧洲的大统一过程才会表现出它可承受外部冲击的巨大能力,否则“东扩”的规模效应,在残酷的外部冲击面前,反而显得更加涣散,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