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治疗

 

中医的过度治疗最常见于:

第一,喜欢壮阳、滋阴、补益,经常吃各种补益药、保健品。补得发胖、血压高、腹胀、胸闷、头涨、大便黏滞不爽、上火内热、皮油痘多还浑然不知,又转而去减肥、降压、理气、通便、清热。没必要!实在没有必要!这是无事生非。食补远远胜过药补,而三餐规律、均衡摄取就是最好的食补。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月经后头晕眼花、大病后康复期、更年期腰酸腿痛、血压血糖偏低、乏力倦怠、体质明显偏颇、亚健康时可以食补。煲汤是个好办法,汤又好喝,又温和,又补益,当然前提是汤料要搭配合理。我在后面讲述五个脏器的养生时会分别介绍一下煲汤补益的方法。

第二,大量使用清热解毒中药。吃火锅、油炸烧烤食物、荔枝、榴莲后,不管上火不上火,许多人就喜欢用些凉茶、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等败火解毒;如果咽喉不适疼痛、便干、尿黄、口苦、生了痤疮,有些人也经常大量使用清热解毒中药,而且是预防性地服、小题大做地服、穷追猛打地服,不服到月经推后、口淡胃痛、大便稀烂、身凉汗冷、经常感冒决不罢休。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可是在对待自己的身体时却显得那么不可理喻,急功近利。

清热解毒不上火的最好办法是充足的睡眠、不急不躁、饮食清淡。一旦有热有火,多喝水,多吃些清凉性质的水果,如雪梨、西瓜、黄瓜等;也可用霸王花、鸡蛋花、鸡骨草、溪黄草、黄柏、金银花等煲水喝;或者可以针灸、拔罐、刮痧,这些都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服用凉茶、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但是一定要中病即止,热去就停。这类药要常备,但是不要常服,更不能久服。

西医的过度治疗,我了解得不深入,但是说滥用抗生素,恐怕没有错。抗生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肝毒性、肾毒性以及影响消化功能上。过度使用抗生素主要表现在安慰性地用、预防性地用、不准确地用、虎狼凶猛地用。其后果是使人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肺脾气伤,免疫力低下;肝脏解毒不力;肾脏排毒不力。而过多地静脉给药,会使上述副作用更加严重。

过度治疗应该是医生患者都有责任。医生的失职在于心浮气躁,不作深入思考,治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疾病不见体质,没有庖丁解牛的整体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容易在治病的同时伤害体质、伤害其他脏器,甚至会病上加病,最后把病变得“面目全非”。比如看痤疮,常识是“无热无火不生疮”,于是皮肤科医生开清热解毒的药物或抗生素等,理论上没有错,吃后,痤疮好了,但是有的女孩子却出现月经推后或痛经,转而看妇科,服用温燥的活血化瘀中药,吃后月经正常了,痤疮又发起来了,回头再吃清热解毒的药物或抗生素等。痤疮差不多好了,胃痛腹胀大便烂了,又去看消化科,吃些温中健脾暖胃的温燥之品。脾胃好了,痤疮又发起来了……此起彼伏,按下葫芦起来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消停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常见。皮肤科、妇科、消化科医生都没有错。因为我们分科太细,医生只会看人生的病,不会看生病的人,不善于辨别体质。反复这样治来治去,最后月经乱了,脾胃弱了,痤疮也成囊肿或暗疮印了,就此安营扎寨,不走了。类似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怨医生吗?不能全怨医生。当然也有个别医生是置患者身体于不顾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

患者也有责任。如果一开始就好好找原因:是不是熬夜了?是不是吃多了油炸、煎炒食物或者火锅?是不是精神紧张了?是不是皮肤没有清洁好?消除原因,局部处理一下可能就好了。但很多患者只知道有病到医院看医生,不知道反思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而且逼着医生治病立竿见影,疗效慢些就怨声载道,不停地换医生,不断地试方法。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氛围中,医生很难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而本能地寻求自保,要么治不好也不出问题,要么用虎狼猛药快速见效。患者不明就里,遇到前者会自认倒霉,遇到后者却又感谢医生。

依我看,现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主要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为什么会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是社会风气浮躁功利、目光短浅而投射在医生心理思维上的反映。为什么医生有这些心理思维?因为我们的医学教育没有教学生如何做人,只重视系统、局部、微观、形态、技术的学习,却忽视知识技术的整合与整体思维的训练。与时俱进,喊了这么多年,可是我们的医学教育从本质上讲还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只教学生治疗人生的“病”,不教学生认识生病的“人”。这种医学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医生、医院管理者,终究也是以其昏昏,很难使人昭昭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失望的医学教育呢?因为社会环境就是如此。

由此看来,管理决策者们确实要有“天人合一”、顺天应道的整体观。天人不和谐,会反映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环境各个领域,最终融合到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体现在生命中一场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操纵每个人的命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