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20)

5岁的小玉对洗碗感兴趣,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并说:“我知道你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

给孩子问题。让他找答案:孩子提出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独立性。

小米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我让他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都知道自己去查字典。

给孩子困难,让他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要求他自己去解决。家长也可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给孩子机遇,让他去抓住: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给孩子冲突,让他去解决:孩子在一起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给孩子对手,让他去竞争:让孩子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可以先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在取得胜利之后,父母要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给孩子权利,让他去选择:孩子的独立性在他的独立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崔玲本来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班门口看得出神,于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给孩子题目,让他去创造:创造是独立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型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

教孩子坦然面对贫穷

薛 涌

穷困为教育孩子提供了富人所没有的优势。

女儿7岁时,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她看了看我们家,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女儿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属于偏富的。”另有一次,她的一个同学知道我们是租房住后,直截了当地说:“真是太糟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对此,女儿都能淡然处之,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谁低。这源于我和她妈妈一直比较关注她对贫穷和富有的态度。

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小孩子除非你特别去教,不会有什么名牌意识。她穿的是旧衣服,不是名牌,但只要舒服,她绝不会介意。她真在乎的,其实是家长花多少时间照顾她、和她玩。所以,如果家长安贫乐道,并且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如此。家长若是因为少几个钱就人前人后抬不起头,孩子就会跟着自卑。

不过,最关键的是和孩子怎样沟通。

我们从来不对孩子回避自己的经济问题。房子小,没有车,我们都痛痛快快地告诉女儿:家里没有钱。不过,我们同时提醒女儿: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玩。你愿意妈妈不在家陪你、照顾你,而是出去挣钱,然后我们买车买房子吗?5岁以下的孩子马上会选择妈妈而不是房子和车。这是孩子天生的价值观念。但当大人把房子和车看得太过重要时,就会扭曲这种价值观念。

一次我们去朋友家。那是一处豪宅。主人是个事业成功的生意人,家里也有位和女儿同龄的女孩。不过我们很快发现,主人把心思全放在招待客人上,两个小时居然不管孩子。后来我不放心,到孩子的屋里一看,主人家的女儿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玩电子游戏,女儿则全无兴趣。再仔细观察,那家里儿童书籍和玩具非常少,乃至女儿无聊时想找本书看都没有。后来我们在回家的路上问女儿:“喜欢你的新朋友吗?”女儿摇摇头告诉我们:那孩子除了电子游戏和电视,什么都不懂。许多自己看的书她都没有看过,谈不出任何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我们告诉她:你可以没有什么钱但很富有:也可以很有钱而很穷困。我们家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和睦快

乐,生活丰富充实。再过几天,她妈妈在谈起相关的事情时再问她:“你喜欢住那样的大房子、过那个孩子的那种日子吗?”女儿坚决地摇头:“绝不!”

有些现实问题,需要大人提醒,孩子才能注意到。有一天我问她:“你愿意放弃钢琴和芭蕾课,省下钱来买个大房子吗?”她说不愿意。当我们准备买房子的时候,女儿特地插进来向我们强调:她宁愿住个小房子,可以省下钱来学芭蕾和钢琴。

可见,教育和钱财对她来说都是财富。但她知道在不同的财富中做选择。这缘于我们不断教育她:物质上的贫富都是暂时的,关键要看你自己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又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当年我们从纽黑文的小阁楼搬到波士顿近郊的一套两卧的连体式房子时,女儿兴奋得跑上跑下,她妈妈马上不失时机地教育她:“看看,爸爸工作很努力,受了良好的教育,挣来了钱,所以我们都可以住好一些。”这样,她小小年纪就看到一个努力的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状况。这种“人生实况转播”,也是富人家不可能做到的。

帮孩子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区”

建 文

最近与一些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闲聊时发现,他们普遍感到学习压力过大,对频繁的考试感到焦虑。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他们很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万嘱,精神上殷切期望,但这种关心却让他们倍感压抑,大部分学生经常会有“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的想法。

笔者就此问题对有关人士进行了采访——为孩子设计一份个人目标进程表

(尚雨虹,高中数学教师、班主任)

一位教育家说过,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国家制定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个孩子一份个人目标进程表。在我去年送走的一个高中班里,我曾试图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目标进程表。具体来说,包括用单独作业法制定自己的文化课水平进程表,寻找文化课提高的途径;根据学生的表现判定其特长的发展方向;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如暑期社会技能培训等,以培养其社会独立能力等等。智力支点是每个学生目标个人进程表的核心。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有一个最高点,这就是智力支点,而智力的其他方面都是它的补充。寻找这个支点,需要由家长、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这三方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方,学生的所有学习经历都是最宝贵的参考资料和依据;老师的分析也很关键,要大处着眼,不要过分拘泥于细节,能使学生一生受益才行;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改变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画出想象中的图画,要从理解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经过努力,我成功完成了20名学生的个人目标进程表。三年后这些学生全部拿到了各自专业的合格证书,18名学生高考成绩达到大专以上水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