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7)

威尼斯和热那亚是最先爆发区,尽管两地的官方都施行隔离检疫,责令一切外来船只必须隔离40天才可以上岸,但还是没有阻止鼠疫蔓延。很快,鼠疫传播到了马赛,并从这里开始,传播到整个欧洲,造成6000万人死亡,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欧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一次流行病。到17世纪末,欧洲最后一所鼠疫收容所关闭之后,这场灾难才算结束。当时,这种疾病收容所遍及欧洲,很多绘画作品中都描绘过这种收容所。

鼠疫肆虐期间,所有人都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惊慌失措的家长雇一只小船,带着妻子和孩子去海里逃生,希望远离传染源。但是第二天,他们全死了,人们看到了载着尸体的小船。教堂通宵达旦的门户大开,却不见人影,因为神父和司仪都死了。触目所及的都是死亡,人们的头脑被恐惧占据。面对死亡,有的人逃至荒野,用祈祷度过剩下的日子,还有一些人,则像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提到的人那样,跑到舒适的乡间别墅,尽情的吃喝玩乐,等待末日的来临。

当时,画家们笔下的主题也多是死亡,一位画家画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神之舞,面目狰狞的死神,令人不寒而栗,那就是社会秩序大崩溃的证明。即便是疫情好转之后,仍有很多地方无人居住,人们甚至遗忘了一块大陆,直到几个世纪之后,它才被重新发现,它就是格陵兰岛。

当然,艺术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人们头脑中业已形成的艺术观念被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早将对美的追求抛之脑后。年纪大的艺术家大多葬身乱坟岗,幸存的建筑师、雕刻家、石匠、画家开始慢慢拾捡起自己的专业。但是昔日那种有教育意义且令人振奋的游学已经荡然无存了。为了确保安全,艺术家们都闭门创作,就是从这时起,哥特式艺术失去了富有创造意识的交流协作精神,可悲的转化为一种固定模式,成为不折不扣的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典样式。

黑死病还对艺术的另一个分支产生重大影响,那就是人们的服装。12世纪之前,欧洲人都像古罗马人那样,穿长袍和裤子。顺便说一下,古罗马人不喜欢裤子,认为那是野蛮人的发明,但为了防寒只得穿上。古罗马式衣服上的纽扣也没有实际作用,仅仅是为了装饰。那时男女服装差别不多,都是无一例外的过膝长袍。

到哥特式艺术时期,垂直流线型风格成为社会的主要潮流,从大教堂的尖拱形塔顶,到日常生活中的水杯、盐罐,都体现了这一审美时尚。时尚的力量是巨大的,常常居于法律之上,于是,人们的服装风格大变样,原来的宽大长袍淡出人们的视线,就像1937年退出T型台的服装。女人的上衣越来越瘦,直到从头上套不进去了,纽扣才发挥了作用。与此同时,男人的上衣变得越来越短,男女服装的差别越来越大。这一变革,可以从14世纪下半叶的绘画作品中看出来。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哥特式时期早期,社会恢复了繁荣,人们生活日渐殷实,有条件来改善服装,花大价钱买一些高贵的衣料。那时的人们不喜欢黄色和棕色,这一点可以从当时肖像画中人物的衣着上看出来。而不显脏的灰色,则是社会下层人士的最爱,即便到今天,欧洲人还习惯用“灰家伙”来指穷小子。为了追求时尚,人们不惜花重金购买著名的巴格达明黄织锦。波斯和中国的图案也在这时出现在人们的服装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