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6)

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极大的带动了玻璃制造也的发展。随着玻璃需求量的增加,工艺技术也进一步得到提高。有些玻璃价值连城,比如红玉色的玻璃,很难买到。这样一来,染色玻璃便成了教堂炫耀的资本,甚至与教堂的地位挂钩。哥特式建筑师不仅在教堂两侧的窗户上装上很大的染色玻璃,还将教堂正厅的墙壁拆掉一部分,以便安装一个大的玫瑰色玻璃窗。那是的玻璃作坊要夜以继日的工作才能满足需求,玻璃制造业像当时那样的兴旺发达程度,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光是玻璃制造业,其他行业也都繁忙起来。参加哥特式教堂建造的石匠、雕刻师以及其他工艺师也都空前的忙碌。那一时期,人们的建筑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很多人为了学习建筑技能远游他乡。常有这样的年轻人,他觉得在家乡学的东西已经不够用了,于是背上行囊,带上工具、干粮、笔记本,毅然到外地求学。

如果他听说克拉科夫或者更远的地方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师,那么他便悠然自得的从波兰出发,途径布拉格、莱比锡、维腾伯格、吕贝克以及斯德哥尔摩,直至挪威。一路走来,他了解了各地的建筑行情。如果他幸运的避开了瘟疫、沉船、盗匪等灾难,能够活着回到故乡,便可以凭借学到的本领做建筑师这个职业了。

从此,他开始埋头苦干,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不再顾及其它。他在建造过程中会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在最拿手的建筑形式,或是家乡人喜欢的建筑形式中。他的酬劳和普通石匠的一样多,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艺术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当然,他也跟所有人一样,渴望获得荣誉,渴望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但是他实现抱负的方式与现代人完全不同。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堂的建造中去,用全社会精神愿望的有形方式去实现抱负,而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伟大和不朽。

后来,城市逐渐繁华,同业公会或其它一些商会的经济实力大增。他们为了建造自己的厂房、会议厅、谷物交易所等大型建筑,就把大批优秀青年派到欧洲去学习。结果是,这种大规模的学徒培养,极大的推动了欧洲建筑事业的发展。

艺术的作用是无限大的,它实现了宗教无法实现的事。艺术开阔了欧洲人的头脑,使他们的思维国际化。诚然,当时的国际化与现在的国际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的人,固定在出生的那个地方,一个村庄、一个城镇,或一块国土。他们一生也没有机会看到皇帝或国王。就算是距离很近的地方,在饮食、习俗、语言等方面也有可能差别很大。就是这种细小的差别,也很可能造成人们之间的矛盾,喝葡萄酒的人不是还反对喝啤酒的人吗?

但是,当人们从事同一件伟大事业时,就会产生一种可贵的共同感情,从而克服地域和民族的偏见。这种偏见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直到今天,地区性的偏见仍是引起流血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时在欧洲兴起的国际主义精神,就显得尤为珍贵,这种精神在18世纪下半叶再次出现。18世纪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理念基础上的,而在哥特式艺术时期的共同精神和兴趣,则是根植于艺术的。

但不久,灾难就降临了。突然之间,几百万人同时患上一种病,这种病很神秘,就连医生也搞不清楚它的来历,于是称它为“黑死病”。根据当时的作家如薄伽丘等人对这一“死人很多”的疾病不太详细的记录,现代医学专家作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病是古代的淋巴腺鼠疫。东征的十字军不仅带回了造福于人的东西,还带回了一些神秘的、死亡率极高疾病。黑死病就是从巴勒斯坦,或小亚细亚、或塔塔尔平原传到欧洲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