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5)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那些正厅和两侧走廊柱子高度相同的哥特式教堂中,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如入梦境。当人们站在不同的方位向看同一根柱子时,这根柱子好像有了生命,会马上从人们眼前消失。走在这样的教堂中,人们沐浴在透过紫色玻璃透进来的神秘光束中,立时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如梦如幻。这种感觉只有在我们儿时的童话世界里才有,是那么美妙,那么神奇。不管那个时代的人们当时受了多大的苦难,都在这种感官的享受中得到了补偿。

前面已经说过,墙壁从哥特式建筑中消失了,而窗户则后来居上成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这一变革引起画家们的不满,因为他们失去了绘画的载体。但事物利与弊是连在一起的,画家并不会因为没有墙壁绘画就放下画笔。他们开始寻找用于创作的新材料,于是,木板、羊皮纸、帆布等材料进入他们的视线。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那时颜料的附着力很差,创作在新材料上的绘画很难保存。这个问题直到几百年后才得到解决,天才的凡?爱克兄弟在颜料中加入了油,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于是,一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绘画技法诞生了,那就是——油画。

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有失就有得。墙壁的消失,使绘画家失去了创作的载体,却使玻璃烧制师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了染色玻璃。说起染色玻璃的制作,不禁使我们想起中世纪的一些艺术家,他们用钢、铁、铜等金属材料创作,是当时的重要人物,但他们必须依赖熔炉才能取得成功。

就技术而言,制作染色玻璃就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氧化金属为其着色,或者是在普通玻璃表面烧一层颜料,用铅条固定那些小块玻璃,使其形成某种样式或图案。工人们制作染色玻璃的过程更像是制作马赛克,不同于绘画。但玻璃的用途又不同于后两者,制造工人们在组合玻璃时,必须避免阳光透过玻璃后出现大块的色块。他们需要十分精心巧妙的调理好各种颜色,好让透过玻璃的阳光尽可能的柔和而生动,让人感觉很舒适,就像在炎热的夏天跳进海里般惬意。

然而,烧制玻璃也遇到了难题,比画家们遇到的问题还难以解决。因为安装玻璃的窗户很小,所以不可能获得良好的透视效果。而我们的祖先那时也和中国人、日本人一样,不懂透视法,自然也不会抱怨什么。但当大家后来都懂了透视法,并用这一方法欣赏艺术品时,这些染色玻璃就显得“过时”了,不再赏心悦目,最多只是引起人们的注意。

染色玻璃技术也像中世纪的许多“发明”一样,起源于东方,具体什么时候传入北欧已经无从查证。威尼斯是欧洲玻璃工业中心,同时也是欧洲最早使用玻璃的地方,大概在10世纪。现存最古老的玻璃在巴黎圣丹尼教堂,但其年代应该在11世纪中期之后。还有一座教堂使用的玻璃略晚于圣丹尼教堂,但也称得上是古老了,这座教堂坐落在法国的沙特尔附近的勒芒小镇。后来,染色玻璃传到了英国,其中坎特帕雷大教堂的染色玻璃在英国最为古老。罗马人曾用铁格子固定淡绿色的玻璃,但这只能称为有色玻璃,并不是染色玻璃,而且罗马人也没有向染色玻璃的方向发展。

染色玻璃这门创新技术受到欢迎,并迅速传遍欧洲各地。染色玻璃极大的激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人们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渴望得到的东西。但是,当时的玻璃因稀有而变得非常昂贵,可与白银相媲美。而且,运输过程也极具风险,玻璃很容易被打碎。一般的城堡和住户根本用不起玻璃,普遍的状况是,用木板、油布之类的东西挡一下墙上的那个洞。对于当时忙于生计的人们来说,做饭还没有用烟囱,吃饭还没有用刀叉,那么屋里采光不好或是灌点风就更无所谓了,谁也不会在意这种小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