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推诿不愿执行

执行力低下的第四种表现是推诿。

员工推诿有以下规律:责任边际模糊的工作容易推诿;对执行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坏处的事情容易推诿;责任重大的事情容易推诿;时间紧迫的任务容易推诿;节假日的工作容易推诿;自己不擅长、不感兴趣的工作容易推诿。所以管理者要在这些方面对员工加强管理。对员工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间宽裕的任务或者对员工有利的制度,管理者不用太费精力去监管,员工也会努力去执行。

当今社会,信息高速传递,企业很难有“自己有而对方没有”的策略或者思路。比如,你用蓝海战略,他也用蓝海战略;你推行ISO9000,他也推行ISO9000;你做TS16949,他也做TS16949;你去学习,他也去学习;你推行ERP,他也推行ERP……大家做同样的事,但执行的效果却千差万别。

浙江有一家电动车厂,老板花了300万元推行ERP,最后只换来几个字——ERP没用。因为ERP专家做了一段时间后,财务部的五个人发现:现在手工做账,五个人都有饭吃,如果以后推行ERP,只要三个人就够了。哪两个人下岗呢?谁都不愿意下岗,所以他们经常串通起来,拿一些错误的数据报告给老板,说ERP不行,把正确的原始数据输入之后,输出的结果都是错误的。次数多了,老板也开始怀疑ERP到底行不行。后来销售部和采购部的人也希望不要用ERP,希望随意性越大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有“小动作”,如果实施ERP,以后账目全部透明化、同步化了,他们的灰色收入就没有了。所以这些人经常故意和ERP专家发生冲突。老板想,请专家来,是为了解决问题,却没想到会不断地增加问题,300万元花掉了,什么效果也没达到。

现在很多企业不缺少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也并不缺少具有雄韬伟略的策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企业也不缺少想做大事的人,缺少的是愿意把小事情做细、做透的人。

现在哪怕是一个夫妻店或者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都有很多的制度。可以买一本规章制度大全,参照上面的内容稍加修改,或者去请咨询公司设计。但可怕的不是没有制度,而是不能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不折不扣的执行。很多人根本就是不愿意去执行。

张秉贵就是把小事情做细、做透的典范。20世纪5080年代,他是北京百货大楼卖糖果的营业员。一般人会想:别人当局长、当老板,我堂堂七尺男子汉,却去站柜台卖糖果,真是没出息。如果有这种想法,他就不会热爱这份工作。可是张秉贵告诉自己,既然让我卖糖果,那就把糖果卖好;既然让我站柜台,那就把柜台站好。后来张秉贵练就了一套功夫:卖糖果不用称,而是用手抓,抓得特别准,一斤就是一斤,两斤就是两斤。名气越传越大,他的个人品牌打响了,大量的消费者冲着他个人的名气专门去北京百货大楼购物。

张秉贵继续精益求精,开始研究消费心理学。对于那些经常来商场重复采购的人,或者代表组织来团购的人,或者单次采购数量多的人,或者有特征的人,张秉贵会努力记住他们的相貌和姓名,哪怕在马路上碰到他们,他都会打招呼。他打一声招呼,对方出于礼貌,也会和他打一声招呼,这就迈出了与客户沟通的第一步。

比如林奶奶,她只是去买皮鞋,路过糖果柜台而已,但是张秉贵远远就跟她打招呼:林奶奶早上好!于是,林奶奶也和他打招呼。接下来,张秉贵不会问林奶奶今天是买皮鞋还是买小菜,因为这两种选择和他的生意都无关;他也不会问林奶奶今天买不买糖果,因为50%的可能是不买。熟悉顾客心理的张秉贵问林奶奶,今天买八两还是买八斤。他故意把差距拉大,引导顾客选择买少的。因为他知道,糖果是容易让顾客作出冲动性决策的即时消费品。林奶奶随口说道:八两吧。他抓起来就是八两,但是他不会直接给林奶奶,而是放到秤上去称。他手心里故意攥着四五颗糖果,这时托盘翘了起来,不够,再放一颗,又不够,再放一颗,还不够,再放一颗,林奶奶就随着糖果一颗一颗地放进去而高兴起来。最后张秉贵手心里还捏着一颗,此时托盘摇摆不定,也就是说最后一颗可放可不放。很多自以为是的营业员,会拿回这颗糖果,还会为自己节约成本而沾沾自喜。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虽然省下的是一块糖果的成本,失去的却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

营销的第三大定律叫做成本比定律,即发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等于维持一个老客户成本的六倍。这块糖果一定要给顾客,但是怎么给是有学问的。张秉贵故意犹豫一下,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林奶奶心里想,放进来算了嘛。就在林奶奶有这种心理活动的时候,张秉贵终于作出决定,把最后一颗糖果放进了托盘。这一下林奶奶被感动了,她心里想,以后买糖果一定要找张秉贵。

张秉贵成功了,他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受万人敬重。张秉贵的成功,不是把大事做成,而是在爱岗敬业的精神下,把小事情做细、做透。儒家的践行之道是千里之行积于跬步,而现在的企业,需要的就是精益求精,愿意把小事情做细、做透的执行者。

具有雄韬伟略的战略家,每家企业只需要三个就可以了,一是董事会的,二是总经理室的,三是幕僚。大多数人,都应该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以后,一心想做大事,想赚大钱,不愿去车间,不愿去基层,如果让他解决一个具体简单的问题,他会觉得是大材小用……于是频繁跳槽,最后一事无成。他不知道,一个人只有愿意把小事情做细、做透,才有成就大业的基础。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可能只会找到一份扫地的工作,可是他对待扫地的态度将会决定他今后的命运。如果他对扫地不屑一顾,敷衍了事,很快连扫地的工作也没了;如果他把地扫细、扫透,机会总会来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