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治疗作用的常用食品(7)

 

十九、枇杷(附:枇杷叶、枇杷花)

枇杷为蔷薇科常绿乔木枇杷树的成熟浆果,夏季枇杷成熟时,呈黄或橙黄色,其味淡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水果。

枇杷叶为枇杷树的叶片,叶背有锈色短毛,有的人称它为巴叶、无忧扇或芦桔叶。作药用时须刷去叶毛,生用或蜜炙用,具有清肺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略有清暑止渴作用。枇杷叶含糖类、鞣酸、石碱草素等,每次用量为7~15克。但不宜用于寒咳及胃寒作呕的病人。枇杷花也可入药用,功效同枇杷叶。

治风热咳嗽:鲜枇杷叶35克,冰糖35克,水煎服。

治百日咳:枇杷叶12克,桑白皮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3克,水煎服,连服七日。

治肺热久咳、身热肌瘦: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份,大黄减半。上为细末,蜜丸如樱桃核大(约重0.3克),饭后及睡前各含化一丸。

治呕吐不止、脚浮肿:枇杷叶12克,半夏3克,茅根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次。

治淋巴结核:枇杷树根400克,猕猴桃藤根400克,捣烂敷患处;同时,用猕猴桃藤根400克,水煎,加雄鸡血滴入兑服。

二十、槟榔(附:大腹皮)

槟榔为棕榈科热带常绿乔木槟榔的成熟种子。又名大腹子、海南子等。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常有人逢年过节或餐余酒后,用槟榔招待客人。除供食用外,槟榔晒干还可入药。槟榔的有效成分是槟榔碱,驱绦虫效果最好,对猪肉绦虫尤佳,疗效可达90%;对蛔虫、蛲虫及姜片虫也有一定的疗效。槟榔碱还有类似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在体外,槟榔对流感病毒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槟榔是驱绦虫要药,疗效可靠,安全而少副作用,又可借缓泻作用以助驱除虫体。单用即有效,与南瓜子或石榴皮同用更佳。其驱虫的功效,主要是使绦虫中毒麻痹所致;其致泻,主要是促进肠蠕动所引起。一般用量为每次5~10克。此外,槟榔还可破积行水、消胀满,气虚、便溏的病人不宜用。

大腹皮为槟榔的果皮,以壳软色灰黄者为佳。具有利水消肿、宽中理气作用,用量为4~10克,气虚病人慎用。

驱绦虫:槟榔成人每次50~100克(儿童酌减),水煎成汤剂,空腹顿服。亦可配雷丸、黑丑(各10克),水煎服,以治虫积腹痛。

治疟疾(打摆子):槟榔、常山、鳖甲、甘草各8克,乌梅2个,生姜3片,大枣4个,水煎,于发作前1小时服。亦可取槟榔10克,草果7克,常山7克,当归10克,大枣4个,黑豆7粒,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痢疾的里急后重:槟榔每日3~7克,和其他治痢药物配伍使用。

治急起的水肿:用大腹皮、桑白皮、地骨皮、生姜皮、五加皮各10克,水煎服。

二十一、龙眼肉

龙眼肉又名桂圆肉,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树的果肉(假种皮)。于每年农历七至十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摘,肉厚、质软、色黄、半透明、生吃时味甜、气香、清爽可口。入药可选择质量好的果实烘干或晒干,剥开果皮,取肉去核,晒干用。桂圆肉味厚滋腻,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补药,主治气血不足、老弱体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失眠健忘及病后虚弱等症。龙眼核研末外用,有止血作用。用量一般为5~10克。

治气血不足所致的体虚老弱、产妇分娩前后或脑力衰退病人:用龙眼肉50克,白糖50克调膏服,或单用龙眼肉蒸服亦效。

治劳伤心脾的失眠、健忘、心悸、自汗:龙眼肉10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远志5克,枣仁5克,木香5克,水煎服。

治不论寒暑,白天常出汗:用龙眼肉10克,小麦40克,红枣10个,水煎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