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密儒家成功结构图(8)

“虑而后能得”:得人心者得天下

如果“知”与“止”主要是戒律范围,“定”、“静”、“安”重点是讲究人生入定的内在境界,虑而后得之得,就可以理解为开慧与悟道,即真正悟出大学之道,即“得道”(止于至善),即掌握了自然和社会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来为民造福。我们日常说,某某是得道高僧,事实上是对僧人的尊重,因为得道者,必然是亲民者,通过实践来完善其道之理。在中国,济公可能是得道高僧,他在得道后,没有遁入“空”门,而是游戏于红尘,从事惩恶扬善的事功。

佛教认为,通过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训练,才能入三摩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真正得道成佛,自由自在(见图26、27)。

成佛是佛教徒最大的成功目标。佛陀在证得真理时,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因是“欲望消灭净尽,苦难也会根除”,无欲则刚,为此释迦牟尼提出了走向真理力量的四方模型即“苦集灭道”四圣谛,由“四圣谛”引出“八正道”,解决生、老、病、死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之八苦。这八种苦难的根源,就是人欲的存在,因此,通过修身发扬光大天理,无所要求、无所执著、无所安住,即可消灭苦难的源头。因此,我们发现,被宋儒自喻为独立创造的理学,无非是对佛学的借用,但并没有超脱佛学的理论,不过是中印儒佛间的一次成功的隔空“对话”。

凤凰网在2010年《华人佛教》专栏中发表的“一日禅”中的下列警句,我觉得讲得有道理,大家一起看看:

不要抱怨生不逢时,不要抱怨机会不等,不要抱怨伯乐难求。其实,每个领域都会出现杰出人物,每个人都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同的是,只有那些一直默默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人,才能让机会在自己身上散发出绚丽的光芒。

佛教说,相由心生,个人外在的成功(相),是依靠内在的正念决定的,心思不正或者内在没有成功的欲望与心思,只是想做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即不付出只收获,可能是违背天理的。因此,个人如果没有成道(成功)的愿望或者正信,想依靠旁门左道不劳而获,整天埋怨社会、单位、家庭、朋友、同学、老乡不给予帮助,将会自己放弃了时运的机会。大家知道,虽然道家讲“无中生有”,但不是无所作为,是通过“明明德”的训练,即掌握了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规律,进而对客观的和主观的世界进行改造、创造、组合、重构,形成以前所没有的新功能,从而实现了“曲成万物而不遗”和“弥纶天地之道”的目标。

因此,《大学》中的“明明德”往高处讲,就是一边要发扬光大自己的道德品质,一边要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和能力,将成功当作内在品德提高与外在事业发展相和谐的个体自觉行为。只有达成明德的功力,人们所说的亲民(新民)才有可能。

下面的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兴趣者,可以查证之。

浙商梁信军先生,通过十几年创业,自己发财了,但他还是主动承担了台州人在上海的聚合平台的建设工作(台州商会和台州人才联谊会)。他不仅让台州人在上海形成了合作与协同的关系,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出力,还带动台州人进行积累功德的行为,以他为会长的台州在沪商会和台州人才联谊会,发起并组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基金”,直接为贫困家庭的病儿献出实在的爱心。

按照《当和尚遇到钻石》的作者、美国人罗奇格西的讲法,商人具备内在的精神力量,都想做些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功德,如果为商人量身定做他们能够出力、能够积聚功德的“操作”方法,就会将商人内在的明德的渴望与外在的行动结合。因此,在一次年度联谊会上,当与梁先生碰杯时,笔者说,梁先生的演讲很精彩,但梁先生引导发动台州商人积功德的行动最为精彩。因为只有积极主动地想着回报社会、慈善社会者,才会积累无边无际的功德,社会也会回馈于立功德者。

按梁先生在新年聚会中的讲法,台州在沪商人不仅没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打趴下,还能够在危机中抓住机会,发展得很滋润。这可能与台州人的硬气即坚强的意志有关,与台州人不靠天吃饭、自力更生主动创造自己的事业有关,更可能与他们平时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有关。

因此,《大学》所谓的“明明德”,按通俗的讲法,就是平日多做好事(正业),就是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就是自助天助。如果是这样,人们的行为不仅与天道相应,更与人道相应,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认识、把握并遵守自然和社会规律,在合适的时机,把握合适的机会。

图28道教之得

道家认为,成功的标志是天人合一,只有统一于自然人生中的大道,才能实现今生成仙的成功目标。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宣布:“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见图28)道家得道的外在表现是内圣(灵)与外王(清)的统一。庄子《逍遥游》中宣布:“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家得道的内在表现为天、地、人合一,类似于瑜伽的“梵我一体”,实现类似于现代武侠小说中所吹嘘的练成“无相神功”一样。

儒家站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目标,这一目标北宋的张横渠总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见图29)因此儒家得道的表现是标准的内圣(立心)外王(立命、开太平),如果没有实现这两者,就不算儒之圣者。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得知,所谓《大学》之道的七步修持功夫,在于明白在人生中苦的来源、成因及图29儒家之得

获得解脱的方法,帮助百姓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因此,“亲民”有如施舍奉献自己的身体、财物、智慧、能力,从而将内在的道德发扬为真正为民众服务的行为,这些行为能否真正做到与做好,前提是做好这七步修持功夫,这与阳明先生提倡的要良知与良能统一的知行合一的境界相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