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开张(2)

王安石成为翰林学士,《 资治通鉴 》著者司马光也成为翰林学士。

新法、旧法之争的两派领袖,于神宗甫即位时同时就任为皇帝秘书,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于神宗即位的翌年又有改元之事,是为熙宁元年(1068年)。

此时王安石四十八岁,司马光五十岁,以东坡之号驰名的大诗人苏轼则为三十三岁,当时他因父亲去世正值服丧期间。苏东坡当然也是进士及第,但年轻的他仍只是中央官厅的中坚干部。相较之下,王安石则是历任州、府知事的高级干部。

王安石是曾巩为了牵制韩琦之专横而向皇帝推荐的,但他并没有因此即刻上京,那是因为他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急欲攀登龙门。

王安石可能成为秘书、顾问,甚至是可能成为宰相的阁僚级人物呢!――他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相当微妙,因此,对进退之间持着极为慎重的态度。他到熙宁元年的四月才上京,这是被推举为翰林学士后第五个月的事。

越次入对――史书如此表达。“次”指“序列”而言,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被皇帝召见是超越序列之举。

“政治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说,非首先执行不可的事情是什么?”神宗质问他。

“非先做不可的事情是择术。也就是说,必须决定一贯的方法。”王安石回答。

不提意识之论,而以实施方法为绝对先决条件――王安石的实务派本色由此可见。

“方法?”神宗略为斜头问道:“不知唐太宗持的是什么样的态度?他是否也以方法为重呢?”

在当时,“唐太宗”是明君的代名词。身为君主,如何才能成为像唐太宗那样的人?――这是每一个就帝位者所想的第一件事。

“为什么要向唐太宗看齐呢?”王安石用较大的声音道:“何不舍太宗而向尧、舜看齐?”

尧、舜是神话中的人物,为圣天子的代名词,远较实际存在过的唐太宗为高。

伸手到更远的地方――王安石如此激励年轻的神宗。

“尧、舜之道很难企及吧?”神宗道。

“一点不困难。”王安石态度严肃地摇头道:“尧、舜之道至为简明,绝不难仿效。这个道极得要领,而且容易至极。末世学者由于无知,因而把他们推到遥不可及的高处。”

关于唐太宗的政治,有《贞观政要》一书记录他与臣下问答政治而广为人知。但尧、舜由于是传说中的人物,因此无人确实知悉他们的政治手段如何。

志气要高,但绝不可轻视实务。――王安石想要告诉神宗的是这一点。

由口吻看得出来这是个硬汉子。神宗初次见面就对王安石有了这样的想法:一切交给这个人处理,一定不会有差错。

“臣过去在地方时,深深感觉如此下去,我国一定会陷入僵局。此际最重要的是变法,精神上要尽可能地接近尧、舜之心,但却要以务实态度将事情一一处理,这是最重要的。皇上可以不用畏惧,这样做一点也不困难。”

神宗表情恍惚地听着王安石滔滔不绝地讲话;实际上,神宗此刻正有醉意。

尧、舜之道不外乎是以人民为重的思想。

从王安石上京的第二年起,由他建议的“均输法”和“青苗法”陆续付诸施行。他的地位也逐次晋升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坐上宰相宝座。神宗对他的信赖程度由此可以窥见。

相对于此,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司马光,辞去翰林学士职位,移至地方专心完成《资治通鉴》。

新法以增加“健全之农民”为目的,换言之,在于增加有纳税能力的农民。为重建国家财政,这是最根本的方法。

新法以青苗法为主要骨干。

青苗法不外乎是国家以低利对农民融资。收割期过后开始种苗时,大部分农民都闹穷,为了要吃饭,连存下来准备作为种苗用的稻谷都早已卖掉,这是当时一般的情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