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开张(1)

志气要高,但绝不可轻视实务。――王安石想要告诉神宗的是这一点。

由口吻看得出来这是个硬汉子。神宗初次见面就对王安石有了这样的想法:“一切交给这个人处理,一定不会有差错。”

依据父皇遗嘱准备改革国政的神宗,甫一即位就遭遇极大障碍。

想以强硬手段进行国政改革,却没有主其事的人才。父皇提名,神宗也想倚重的欧阳修,却以“不可勉强”为由,不赞成推动改革。

另外再寻觅负责国政改革事宜的人吧!――十九岁的神宗毕竟是精神饱满的。神宗最后物色到担任南京长官的王安石。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年纪轻轻就中进士,是有神童之称的俊才。

寻觅人才,当然不是由皇帝亲自到各处物色,他只能从自己视野内的人物中加以挑选。

从仁宗末期到短命的英宗时代期间,宋的国政有三个中心人物,他们是宰相韩琦、同平章事曾巩和参知政事欧阳修。

三人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

史书如此称赞由这三个人执行的政治。实际上的情形却是,宋的国政在财政上面临极大困难。

三人同心辅政也只是表象而已。韩琦甚有决断力,曾巩深谙法令典故,欧阳修则为文学、历史的佼佼者,他们各有专长,三人同心相辅为政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现实上的政治是由甚有决断力的韩琦决定一切,而站在协助者立场的曾公亮,开始对韩琦有所微言了。

“过于独断专行――”曾巩不止一次地对亲近人士诉说自己的感触。除了他以外,廷臣中对韩琦反感的人也不在少数。

韩琦处理公事的能力越是突出,其余大臣的存在越发显得渺小。

其余的大臣根本没有在做事嘛!――众臣因受到如此批评而对韩琦心存恚愤,结果自然造成韩琦逐渐被疏远孤立。

神宗对韩琦的观感也不甚良好。年纪轻轻即位的神宗,衔有父皇英宗的遗嘱,因而对国政改革有很大的抱负。但精明能干的宰相在一旁,新皇帝就似乎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了。

这不是应该由朕裁决的事吗?――每次韩琦要求事后承认时,十九岁的皇帝总会一肚子懊恼。他希望的是,宰相事前就找他商量,他或许会表示意见或做一些指示;然而宰相却是自行决定后,仅在形式上让他知道。

莫非因为朕年轻而瞧不起朕?

年轻皇帝容易把感情形之于色,同时朝廷内也不乏睁圆大眼企图从皇帝表情看出其心事的人。

“皇上对司空好像耿耿于怀……”

“你也发现了是吗?我也有这个感觉。”

“皇上认为司空的做法过于专横,这是一定的事情嘛!”

“依我看,司空的职位一定保不住。”

廷臣们如此窃窃私议。韩琦的职位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此外兼任侍中职。

时机成熟了!――做此判断的韩琦政敌,遂提出了对他的弹劾案。这个人是中丞王陶。

无视其余廷臣,作为专横。――这是弹劾的主要理由。韩琦因而被迫离开内阁。

在这之前,站在协助者立场的曾巩,为了牵制韩琦的专横,推荐了江宁府南京知事王安石。

韩琦于离开内阁前进宫辞行时,神宗问他:“卿去职后,委由何人担任国政为宜?有人推荐江宁王安石,此人是否适任,卿意以为如何?”

对此,韩琦回答:“倘若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而言,他的才能超越其上。但如若要委以国政,他的能力稍嫌不足。”

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对皇帝垂询事项提出回答为其任务。为使王安石伺候于皇帝身边,将他任命为翰林学士是一个方法。但这无疑大材小用,因为以王安石的才华,翰林学士一职是委屈了他。然而,一下子就让王安石担起国政,使其入阁,在资格上尚嫌不足――这是韩琦的看法。

韩琦的回答可以说是非常微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