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持美国绿卡的中国学者在香港杂志上撰文指斥日本人,说小鬼子向来欺软怕硬。这种说法似乎是中国人的常识,仿佛话里话外还含着些委屈,委屈好像有两层:一是他妈的,猫教老虎,徒儿打起老子来了;再是他妈的,都是那个满洲婆娘西太后给搞的……
说日本人怕硬,话柄之一是战后日本对美国的奴颜婢膝。欺软,事例就往往举出甲午战争。说到这场战争,研究“高级日本人”的评论家松本健一不承认日本人是柿子专拣软的捏。依照他的说法,当年中国海军拥有定远、镇远两艘战舰,都超过七千吨,而日本没有一艘这般的巨舰,中日战斗力对比是五十一比六。中国并不软,但日本不怕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松本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想来那些托鸟笼啜香茗的大清子民也不觉得自己软:蕞尔小国,谁也领导不了,有时连自己都无法领导。日本人历来视中华帝国为庞然大物,战而胜之,使他们举国若狂,总算从中国的阴影里挣脱出来,从此有了自立于民族之林的信心。
昭和也过去十年了,最近重读司马辽太郎的《“昭和”国》。此书是司马十二回电视“杂谈”的记录,死后被编辑出版。关于那场太平洋战争,他说:人死了很多,不论怎样考虑,那是街上卖豆包的老爷子或修理收音机的老爷子绝不干的事。感觉健全的话,就会考虑铺子的规模。可是,这种蠢事却以国家的规模干了,包括军人在内的官僚搞了战争。
司马经常讲自己的战争体验。他二十三岁的时候,日本已面临危亡之秋,他的战车队由中国东北调回日本关东地方,准备迎击从东京湾或相摩湾登陆的敌军。“敌军战车迟早出现在窥视孔的视野,我等着,敌军战车出现的瞬间就是我丧命的瞬间。日本的战车太古老了,钢材远远比敌军的薄,炮也过小,擦不伤敌人一块皮。”(见随笔集《历史中的日本》)天皇终于宣布投降了,司马钻出战车,痛感这场“不怕硬”的战争纯属扯淡。
日本人喜欢开历史玩笑,甚至搞恶作剧。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曾制造一种气球炸弹。纸的,直径约十米,下面挂上炸弹,顺风漂洋过海,要用它把美国炸个稀巴烂。战争末期放出九千来个,但只有一成飘到美国附近,毫无效果。更有甚者,一些军人垂死挣扎,祭出“火箭推进式自杀飞行炸弹”——飞机把炸弹带到目标附近投下,然后由关在炸弹里面的人操纵,冲向目标。不管能否同归于尽,反正是有去无回。美国航空技术情报部人员对这种炸弹进行了调查分析,名之为“BAKA(傻瓜)”。时过三十年,日本的设计制造者得见美国当年的报告,惊叹“比我们的设计书更详细”。
司马辽太郎在《“昭和”国》里还谈到昭和十四年(1939),日军在中蒙边界被苏军机械化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死伤率高达 75%。这个数字在世界战史上是没有的。一般按欧洲的做法,死伤 30%,将军就可以不待上峰的命令而率军撤退。日本搞了这种战争,两年后又搞了太平洋战争,全然不是有常识的国家领导者所思所想。苏联武官观摩日军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大为不满:“你们糊弄我,搞的是日俄战争的模拟演习。”原来日军在昭和时代还拿着和日俄战争年代相似的“古董兵器”。从昭和元年(1926)到二十年,日本没有几种能往国外卖的产业。昭和之初发生大恐慌,此后财政、经济问题多多,是非常穷困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却变成一大侵略国,为什么采取如此矛盾的行动呢?”司马问日本人。
欺软怕硬是一条游戏规则,但日本人办事也未必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