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关于姜子牙是怎么认识周文王的,至少流传着这样三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对呢?司马迁也拿不准,于是,就把它们都照单记录下来了。
那么,在我们看来,这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比较靠谱呢?我个人还是愿意相信“钓鱼”的说法。
这不仅仅因为这种说法地球人都知道,司马迁也把这种说法放在第一位,说明司马迁似乎也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说法更加符合姜子牙的经历。
姜子牙究竟有什么经历呢?我们先来看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我们开篇说到,三千多年前的渭水河边,白发苍苍的姜子牙,手持特制的直钩钓鱼,引来众多好事者围观。
人们看到此情此景,都觉着很滑稽,纷纷议论道:这个人啊,不是疯了,就是脑子进水了。老姜搞笑的举止,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这就好比今天微博的头条,那传播的力度是相当地强大。很快,这个事情就在渭水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渭水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地盘。当时周族部落的首领姓姬,名叫姬昌,后来被尊称为周文王,他是一位非常贤明的领导人。他见商纣王暴虐无道,就积极发展势力,广招人才,准备推翻商朝。
周文王广招人才的办法和别人不一样。他不只是大肆宣传说我广纳人才,有本事的人都到我这里来吧!然后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人才上门。而是主动下基层,深入民间,寻访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访求贤才,来到了渭水边,听说了直钩钓鱼的怪事,他认定这位老者不是凡人,就在渔夫们的指点下,找到了姜子牙。周文王和姜子牙一聊,果然发现姜子牙谈吐不凡,极有见识。
周文王非常高兴,说:“我听我的祖父讲,‘将来一定有非凡的圣人到我们这里来,他一来,我们将托他的福而兴盛’。您老人家大概就是我们天天想、夜夜盼的那个人吧?”我猜想,这个时候,姜子牙可能会说:“正是在下!”于是周文王就把姜子牙拜为军师,尊称他为“太公望”。意思是我们所期望的老人或者说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的老人。后来,人们之所以叫姜子牙为“姜太公”,就是从“太公望”这个称呼来的。
姜子牙确实是一个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的人才,这没问题。但是,既然周文王求贤若渴,姜子牙也想投奔周文王,那么姜子牙来一个毛遂自荐、直接求见周文王不行吗?为什么他偏偏要跑到河边,用直钩钓鱼这样的怪招,来吸引周文王呢?
这应该与姜子牙的出身,还有他早年的经历,都有很大关系。
姜子牙早年是干什么的呢?不少文献都说姜子牙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曾经在商朝的首都朝歌等地,当过小商小贩,甚至还干过杀猪宰牛之类的杂活。
例如,屈原《离骚》说:“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吕望,就是姜太公。“鼓刀”,就是挥舞着屠刀,杀猪宰牛。屈原的这两句话是说,姜子牙曾经当过杀猪宰牛的,虽然身怀绝技,但是怀才不遇,直到遇见了周文王,才得到重用。按照屈原的说法,姜子牙曾经当过屠户。
但是,另外一些材料,和屈原的说法不太一样。《尉缭子》则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年而主不听,人谓之狂夫也。”按照这个说法,姜子牙不仅在朝歌当过杀猪宰牛的,而且在盟津摆摊卖过吃的。那么,姜子牙先生还练过地摊,而且,屠牛、摆摊的时候精神还不大正常,疯疯癫癫的,所以人们称他为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