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学
学术争鸣要有三个条件: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真诚的愿望。
问 您曾经在访谈中指出,希望中国学术环境中也能出现“争鸣”的现象。为什么?
答 这个好像不成问题吧?没有争鸣,哪有学术,又哪有学术的繁荣?不过,中国的学术界,似乎更喜欢“自娱自乐”。自说自话,没有风险,没有麻烦(至少不怕得罪人),还职称照评,学官(院长、系主任、评审委员等)照当,何乐不为?学术繁荣嘛,管他呢!
问 在您看来,“争鸣”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才能实现?
答 我想恐怕有三点: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真诚的愿望。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的百家争鸣?就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由啊!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搞“思想言论罪”,更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杀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打发得不客气、不体面,还要挨骂。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也才成为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但是现在呢?就连学术界、知识界,都很难做到自由和宽容这两条。比方说,我在《百家讲坛》讲三国、讲诸子,就有人跳起来,你一个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讲哲学?这不是“走穴”吗?然后马上扣一顶大帽子:腐败!这可真是好笑。你说这就是“走穴”,那我告诉你,先秦诸子是“走穴”的老祖宗!他们不但“跨学科”,而且“跨国界”。孔子走了多少国家?墨子走了多少国家?孟子又走了多少国家?韩非子,干脆跑到敌国去了。搁在今天,还不得骂成“卖国贼”?
因此,我非常希望知识界,也包括广大民众,当你听到不同观点的时候,第一不要骂人;第二不要在对方的动机上做道德文章;第三换位思维,想一想对方有没有对方的道理。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宽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