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评价标准开始量化,就意味着评价一个人变成了一种技术活儿,这就需要有掌握这门技术的专业人士来操作。
这种专业技术人员,称为中正,也就是人物品评官,或者叫做人才评委。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专门负责寻访和考察辖区内的知识分子。
中正给考察对象定完等级打了分后,中央吏部就根据考察结果,授予相应官职。
九品中正制的命运,比察举制好不到哪儿去。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品评标准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原来看重的才德,到后来变得一钱不值,对于被考察对象来说,有一个高干老爹,胜过学富五车。
老百姓又走回了原点,仕途之门被再次紧闭,而且不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所论必门户,所攻莫贤能)。社会强势与弱势之间,再次被鸿沟无情分隔,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
只要人沾手,腐败没理由。在自私贪欲面前,没有可行的监督机制,以人为评价标准的选官制度,最终都难免沦为强势群体走向仕途的专用通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垄断之后,由于缺乏竞争,官二代或者官N代,总归要走向没落和衰败。结果,往往虎父生犬子,甚至兔子。
弱势群体的希望,始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于587年开科取士,首创考试之法;隋炀帝杨广于606年首创进士科,试策取士,以成绩论英雄,正式建立起科举制度。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说到底是一种保送制度,操作起来容易走向封闭。比较而言,科举制是开放的,向全社会敞开公平的大门。
从此,有志做官的人,无须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推荐,都可以自己报名参加定期举行的全国统考,科目自选,路费自负,以成绩论英雄,博取做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