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猫型员工的规则 第四节

这种人会让员工的工作越来越匆忙,这正是令猫型员工发憷的行为。抛开利用邮件的问题不说,他们首先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工作感觉的问题。

归根结底,工作成果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公司能拿出大家都认可的成果,且这项成果能获得正确的评价,那么到了最后,员工们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团结一致感。

猫型员工一旦面对猎物,就会集中精力工作。他们对于为获得成果付出的忙碌不厌其烦。但是,如果公司的环境只会让人匆忙,那么他们会选择离去。严格区别忙碌与匆忙是猫型员工的一个重要法则。

特征3全力钻研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

看了这第3个特征,有的人也许会发出“猫型员工就是……”的感叹。他们似乎把猫型员工想象成了会对喜欢的事情表示兴趣,但对于“必须做的事情”,只会应付了事的员工。

实际上,如果我们去听一听最近人们谈到的有关年轻员工的事情,会觉得他们确实有这种倾向。这也许是过度重视个性教育的结果。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再确认一下。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全力钻研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就是你“喜欢的事情”,那么它可以成为你的事业。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喜欢”某件事情,它是否能成为你的事业就另当别论了。

最近,年轻人在认识上存在问题,那就是他们抱有一种幻想,认为“把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工作是我们“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工作。并不是只要喜欢某件事,就能把它当成工作去做,但最近的年轻人不明白这一点。

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这与我在前面所述的“自我实现”问题同根同源。那就是有些成年人把这种奇怪的事业观灌输给了他们。这是我在大学一二年级教授《职业发展》课程时注意到的。

在高中或中学时期,已经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毕生事业”。因此,我的课程从教他们改正这个误解开始讲起。

“在大街上,有的拉面馆的拉面好吃,有的不好吃,如果价钱一样,你一定会去好吃的那家对吧?那样的话,不好吃的那家就会倒闭。只要‘做不出’好吃的拉面,无论店主多么‘喜欢’拉面,也无法将其作为事业来做。这是做事业的一大原则。”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对他们来说,却如同醍醐灌顶一般。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讲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餐馆为例进行的讲解,同样适用于公司的工作。

例如,你说不喜欢销售工作,想去做产品开发,但如果拿不出成果就全是空谈。

事业是建立在“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之基础上的。因此,钻研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猫型员工善于认真钻研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猫型员工不会做一只不会抓老鼠的猫。

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如此钻研技能的猫型员工来说,还很少有公司能提供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其原因在于公司总抱有一种怪癖的念头。

那就是公司有一个私心,希望猫型员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员工”。

要独当一面,还是要一流

所谓普通的人才,是指达到某一水准的人才。所谓一流人才,是指比某一标准更出众的人才。这一区别任何人都应该知道。但是,日本企业到底希望员工成为“普通人才”,还是“一流人才”呢?

并非所有企业都如此,但日本企业更热衷于培养“普通人才”。我认为日本企业希望涌现“一流人才”的想法还比较淡薄。

原因非常简单,战后经济增长期对于企业来说,相比公司拥有少数几个一流人才,拥有许多能做事的普通人才更有用。普通人才,是一群能用一般薪资待遇便能留住的忠诚员工。但是,一流人才并非如此。一流人才虽然有能力,但管理起来有些棘手。

令我意外的是,日本企业无法从过去的想法中跳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流员工出来举旗造反的事例。围绕创造发明产生的纠纷就是一个典型,例如有关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官司。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研究人员曾因该项发明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他申诉自己“未得到等价的回报”。当然,他们是带着“超”字头衔的一流人才。但是,有的经营者也认为相比这种员工,重视团队合作的普通员工更能踏实工作,更可贵。“不聘用MBA人才”的经营者也有类似的想法。相比拥有优秀胜自己一筹的一流员工,拥有众多的普通员工更让经营者放心。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也开始认识到这是批量生产的时代了。因此,他们虽然会说相比“人手”,“人才”更重要。但是一旦经济情况稍有好转,他们就会因“人手不足”而大量招人。然后又一次开始大量培养普通人才。

对于猫型员工来说,只热衷于培养普通人才的公司,无法令他们满足。即使他们钻研自己的所长,领导也会命令他们“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领导甚至会以“你最好开阔一下视野”为由,将猫型员工调动到他们的能力无法得到发挥的部门。有的时候,猫型员工甚至会突然接到调令。

那么,对于猫型员工来说,容易让他们发挥自己能力的公司,也就是更注重培养“一流人才”的公司,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想,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就明白了。

假设你所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要跳槽。如果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欢迎他加入,或是其他行业也来争相挖角的话,那么,你所在公司便具备培养“一流人才”的土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