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本人勤奋吗 第三节

从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按如下方式总结日本高中生的特征:

日本年轻人中间出现了一种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他们的想法是“不想有太大成就”、“想过悠闲的生活,收入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足够”。

此外,有情况显示,高中生们不愿成为一名公共机关的干部,而且似乎也由于这个原因,在学校里,想当班委的学生减少了。

我们可以说,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缺乏“积极性”。

相比几个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日本年轻人“更看重现在”,相对于此,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更看重未来”。

日本社会在取得了高度发展后,已经进入到满足化社会的阶段。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社会会产生新的文化,我们也可以称这种认识为“干劲儿心理学”,这个领域主张将其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来考察。总之,立场就是:新文化正在不断产生。

日本高中生的人生目标是“有很多朋友”,他们认为如果成就一番伟业,“自己的责任会更重”、“会失去私人时间”。相比其他国家,日本的高中生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与勤奋的形象相差甚远。

这个结果让我意识到,在如今的日本,就连高中生也开始“猫型化”了,更何况是公司员工。

我曾这样写道:“我已不认为勤奋是一种美德了。”但是,看到日本高中生的这种认识,我多少有些担心。

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堕落呢?勤奋的日本人是不是已经不会再回来了?

“勤奋”神话的诞生

我们偶尔能看到一些对日本人的勤奋表示怀疑的论点,但从整体来看,持这样观点的人仍属于少数派。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也能从中发现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

加藤哲郎先生于199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日本人的“勤奋神话”诞生之前》(《经济学家》1994年9月13日)在论文中,加藤先生断言:“‘勤奋的日本人’这个神话,是战后经济高度增长的产物。”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还举出了具体的例子。首先,据说江户时代①的商人或手艺人有充足的假期。他们每天的工作节奏也比较缓慢,除了有1小时的午休时间外,上午10点和下午2点还能休息30分钟。而且,在春夏两季,他们的午休时间为两个小时。

之后,在明治时期的富国强兵、产业振兴政策下,军队的纪律变得更加严格,工厂的劳动强度也增大了,人们的假期、余暇因而减少。

但是,即使在工厂,人们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十分勤奋。根据当时欧美人的记载,日本的工人非但不“勤奋”,反而很“懒惰”。

根据综合研究开发机构于1985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产业劳动中工人勤奋程度研究》的报告中,在工厂,员工“每月的离职率”、“缺勤率”相当高,而且,员工的工作稳定性也很差。

“日本人的勤奋精神真正形成,并得到发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昭和25年至30年之后。”

“据称,在明治、大正时期,除了一部分骨干,大多数工人的工作状况,或是对工作的意识都极为淡薄,甚至很难说他们已经具备当工人的资质和前提。具体说,对于已经分配好的劳动,他们的缺勤率高达10%~20%,工作状况很不稳定,每月以及每年的波动幅度巨大。”

“而且,工人对自己所就职的公司的归属感也很淡薄,工作稳定性很差,这些也表明了这一点。”

在报告中,此机构阐明:发表报告之时日本人的勤奋程度很高。不过到了2000年,根据对企业与员工关系变化的预测,此机构指出“日本人的勤奋程度将来未必乐观”。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勤奋”这种现象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通过查阅这些论文,我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追溯到江户时代之前,日本人是不具备勤奋这一国民性的。这种被称为“勤奋”的工作态度,是从战后才出现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