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是猫型员工 第五节

首先,从公司角度来看,在关键时刻,福利待遇是公司最容易着手调整的。在公司收益情况恶化的时候,福利待遇便成了公司首先会重新考虑的对象。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员工住宅等福利设施已经被卖掉了。公司如为了重建过去那种对员工全权负责的模式而大量投资,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次,从员工角度来看,员工很快就能了解到其他公司的信息,相比昭和时代,按照“公司的常识”行事已经行不通了。员工不可能达到即使对自己不利,也要克己奉公“为公司着想”的程度。而且公司也不可能像经济增长期时那样付给员工优厚报酬。刚才的《AERA》特集,恰巧也刊登了日本效率协会福本高兴主任研究员的如下观点:

“似乎回归到了公司人,把麻烦的事全抛给公司,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自己的固执。如果只是单纯地恢复过去的制度,容易适得其反。”

我认为这个观点恰如其分地描写出了“猫型员工”的特点。对“猫型员工”的这种“固执”是否表示肯定,便因人而异了。

不过,在猫型员工看来,特别是年轻的猫型员工,“自己是不得以才如此固执的”。

一旦公司业绩不好,也许又会遭遇裁员。目睹着长辈们的辛苦成长起来的猫型员工,会因为公司的一两个举动就更加忠心吗?何况他们非常清楚经济不会无限增长下去,未来的发展不会有太大起伏。2008年秋天开始的雇佣危机,更让大家彻底明白了公司绝不是自己的“家”。

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企业文化被全盘否定了。这种审视本身也许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公司也无法回到昭和时期。另一方面,公司员工的心灵泡沫已经够多了。

面对这种环境,猫型员工一边与“忠诚”和“升迁”保持距离,一边开始了“固执的摸索”。

诡异的工作论

猫确实是我行我素的动物,但这也只是人类的看法。猫,只是在自然而然地行动着。

如探究猫型员工增多的根本原因,我们会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工作抱有一种“希望再顺其自然一些”的想法。反过来,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有关工作的理论太多了。认为这些理论“很蹊跷”的人,变成了猫型员工。

经过20世纪90年代,有关人事体系、组织结构的理论得到了发展。但是,那些发展多是靠引进欧美的模式,套用到自己公司而取得的。因此,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

人们本打算把一些体系做得更具理论性,但最终,这些体系也经历了人们历经数年的审视。人们大张旗鼓地喊着“强大公司”的口号,从而制作出来的,就是这些体系。在公司进行内部搬家时,有时会翻出一些十分华丽的文件夹,仔细一看,这些文件夹大多就是那些有关“新人事体系”的指导资料。但事已至此,即使人们觉得很蹊跷,也已经是徒劳无益了。

另一方面,公司外面也不断充斥着一些煽动性的信息。人们一旦在还不明白其本意的情况下,被一些看似很积极的言论所鼓动,如个性、自我实现等言论,就只会陷入焦虑,并失去自我。

如此流传开来的“洋洋得意的工作论”也相当不可理喻。冷静想来,那些“利用笔记本能让自己变得幸福”,以及“只要坚信,梦想就会变成现实”之类的言论,都是谬论。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是只要拿着笔记本去参神拜佛,任何人都能变身成功人士了?

所谓工作,并不是一件用一般方法就能做成的事情,如果我们留意到这一点,就会发现社会上充斥的一些信息很蹊跷了。冷静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公司内还是公司外,都有一些非常蹊跷的事情,难道不是吗?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慌乱中觉醒,就不存在什么蹊跷的事情了。那些唠唠叨叨的理论都是些什么理论啊?

差不多是该冷静下来的时候了。让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自然的工作方式吧。如此思考问题的人增多是必然的。

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那些唠唠叨叨的理论蹊跷吗?如果蹊跷的话,我们今后又该按照什么理论行事呢?当然,人们也会非常不安。

因此,下一章,我将讨论蒙蔽了日本公司员工的两个诅咒。只要能从这两个诅咒中解脱出来,就能明白猫型员工出现的必然性了。

这两个诅咒一个是“自我实现”,另一个则是“日本人很勤奋”。

如果你觉得自己具有猫型员工的潜质,且总觉得哪里有些“心情不好”的话,就请先确认一下自己是否被这两个诅咒蒙蔽了吧。

如果你觉得“无法理解猫型员工的想法”,也请将其当成一种世界观读下去吧。因为无论如何,你都不可能避免与猫型员工接触。

※据OECD统计,相比1970年,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减少了20%以上。另一方面,近年来,日本人“工作时间两极分化”的情况更严重了,每周工作时间不足四五个小时的人,以及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人,都增多了。关于此情况,山口一男与樋口美雄编写的《论争——日本的工作·生活·平衡》(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