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是猫型员工 第三节

胡萝卜是没用的

这种“猫、狗”分类法应该很常见,已经有人将它套用到员工类型分析中去了。野村综合研究所在一本名为《2010年日本的经营》的书中就曾做过这样的分析。这本书出版于2006年的秋天,我当时想,还是有人与我观点相同的。

野村综合研究所不愧是一个研究机构。他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根据其数据,他们明确得出了员工的忠诚意识普遍较薄弱的结论。在这次调查分析中,猫型被定论为“注重自我发展,对短期评价敏感,要求得到与时价相符的报酬”。

但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认为猫型化现象正在进一步发展,而且,他们并不急于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

我承认在探讨猫型员工问题时,“升迁”这个词与“忠诚”确实同等重要。

无论是狗还是马都懂争胜。我虽然不知道它们心里的真正想法,但它们都会朝着前面的目标行动。马被鞭打,让人于心不忍,去追飞盘的狗看起来确实十分快乐。

然后,得到嘉奖,欢欣雀跃。

仔细想来,其实这与公司的管理体系是相同的。设定一个目标,达到目标的便可得到升迁或奖金之类的奖励。有人将此形容为“眼前悬挂着一根胡萝卜”,事实确实如此。

当然,其大前提为员工有“上进心”。所以,对猫型员工来说是不奏效的。

不愿出人头地的公务员们

在地方公务员的世界里,这种趋势慢慢显现出来。2005年秋,有一则新闻称,参加东京都课长级升任考试的人减少了,这则新闻在人事工作者中成了热议话题。据说,那之后,其他省份也呈现了相同的趋势。

经调查发现,回答“感觉管理层职位没有吸引力”、“没有自信”的人占四成以上。据说,“希望兼顾事业与家庭”的人也占到三成。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有在工作稳定,且作为股长也能有不错收入的公务员中,才会发生这类事情。但是,这种想法在企业中也正在增多。尤其是躲避带有“长”字的头衔,即管理层职位,非常强烈。能拿到更多的薪水确实是件好事,但有的人认为如果可以,更希望继续在车间工作,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正在增多。对于感兴趣的事情,猫型员工会充满热情,但他们厌恶受人管制,也厌恶管制他人。

企业也了解这种情况。因此,设置“专家”职位的公司也增多了,这个职位的人员能与管理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招未必行得通。因为非猫型员工依然不了解猫型员工的感觉。猫型员工的判断标准为“是否愉快”“自己是否感兴趣”,而非“升职或降职”。

在企业里,管理人事的中流砥柱多是非猫型员工。非猫型员工也许认为“可以设置非管理职位的头衔啊”,但这些蒙不了猫型员工,他们能够很敏锐地察觉到。

“忠诚”意识薄弱,难见其“升迁”的热情。这些是猫型员工所具有的特征。

最近,这种猫型员工确实在增多。在刚才的调查中,这种趋势也已经初现端倪。但是,是他们突变了吗?没有!

日本企业里本来就存在猫型员工。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波动大潮中,他们失去了立足之地。时过境迁,在时代的潮流中他们又苏醒了。

而且,他们将形成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

20世纪的猫型员工

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也就是泡沫经济即将开始之前,当时,日本企业还相当悠然自得。似乎并非只有我就职的那家公司如此。谈起那时候的往事,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人,说的都大体相同。你绝对听不到他们说“那时候真是很困难”。大家都认为现在的形势更严峻。

让我们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从累计工作时间来看,日本人的累计工作时间长期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而且,也有更多的人能够休连休和年末年初的长假了。

但是,人们的实际感受却与此不同,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当时,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各自拼死挣扎,各个行业都有裁员、重组的情况。除了正式员工,通过合同、派遣等各种雇佣形式受雇的员工不断增加,至2008年秋天,经济颓势上演,工作不稳定的现象自此变得十分突出。许多企业都开始实行成果主义,但至今为止,人们对此仍是褒贬不一。

以此为背景,社会上还出现了“忙碌的人越来越忙”的趋势。

IT化进程飞速发展。过去,如果在员工行动表上贴了“外出”牌,人们只能等他回电话联系。回家之后,如果没什么大事,公司也不会往员工家里打电话。但是,由于手机的出现,员工会常常接到公司打来的电话,甚至是邮件。

于是,为了防止员工工作无度,有的公司还设定了“无加班日”等,但这样做并不能减少员工的工作量,不得已最终只能把工作带回家做。如此一来,有时会发生把资料落在公交车上,或是公司信息从员工家里的电脑外泄等事情,于是,公司的规定变得愈加严格,甚至不允许员工把工作带回家做。

结果,只能落得周末来公司赶活儿。

“过去‘休半天’的时候真好啊。”

有的人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50岁以上的人应该经历过那段时期。当时还尚未实行双休日,周六只有上午半天上班。其实当时人们也并不是特别忙碌,过了中午吃了午餐就可以回家了。那个时候,有的人甚至会利用这段时间,去玩弹钢球或是去看赛马,悠闲享受自己的时光。

如今,员工的劳动时间缩短了,根据此统计,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人们会认为过去更好。尤其是城市里的公司员工,其忙碌程度和疲劳程度一直呈增长趋势。

这种“疲劳”不只是人们的感觉,也在一些数值上得到了体现。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尤以公司员工患病人数增长最快。我想,职场的“刻板”应该就表现在这里吧。

职场的“刻板”自古就存在。“刻板”,是一种类似于空气的无形的东西,不会留下记录。但是,它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许多员工都曾找我谈心,后来我留意到一件事情。在过去的日本职场,有一类员工曾成功击败了这种“刻板”。

他们就是所谓的猫型员工。在某些方面,他们与近年来的猫型员工情况有些不同,为区别起见,我决定称之为“昭和猫型员工①”。

昭和猫型员工这种分类方法,并不是通过调查发现的。但是,了解当时情况的员工,大多都应该猜得到。

昭和猫型员工与猛将型员工是两个相反的极端。猫型员工并非工作能力不强,但不会勉强自己。他们不会争先恐后地表现“我来,我来”,所以不会太早出人头地,但有一定的声望。最终,他们多会停在课长或比此稍大的职位上长期任职,但他们的工作会令人羡慕,最后也幸福圆满地迎来了退休。

任何公司都有这种员工。他们起着职场缓冲剂的作用。比如公司的部长过于严厉,部下无论如何也无法顺从他时,昭和猫型员工会将周围人的意见婉转地传达给部长,这是他们的特长。

有的时候,部长甚至与他们是同龄人,或者比他们年龄还小。

在这种员工已经绝迹的现在,“职权骚扰”这个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所谓“职权骚扰”,是指上司利用地位和强权骚扰部下。职权骚扰现象猖獗确实是个问题,但可怕的上司还是亘古不断,我认为,现在之所以无法根除这个问题,是因为整个组织里弥漫着一种不良的气氛。

刻板的根源

这种猫型员工遍布公司,公司内的气氛就会有所“松弛”。这种缓解效果逐渐衰退,不知不觉间,员工的紧张情绪就会积蓄下来。有时就会以忧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说起20世纪中期的上班族,人们也许会觉得他们属于“猛将型”员工。于是,人们心生怀疑,当时真的有那种猫型员工吗?

首先,当时并没有那种猛将型的员工。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便清楚这一点了。

在发展阶段,员工努力程度与产品销量确实是成正比的。在这个阶段,员工容易做出成绩,而且也会因此获得报酬和地位。员工努力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理所当然的。在公司中,员工之间会逐渐拉开差距。如果是在大公司,超过五十岁仍继续奋斗在员工竞争中的人就只剩下一小撮了。而且并非所有员工都能从进入公司开始到退休为止,一直保持猛将型的工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匆匆而过,万事我行我素”的昭和猫型员工便诞生了。

到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哪个企业,各个角落都会遍布着这种昭和猫型员工,更贴切地说是栖息着这种昭和猫型员工。一旦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很多昭和猫型员工都成了“窗边族”(虽有头衔但不被安排实际工作的中老年职员),但他们在消除刻板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那时,职场中人多少都会有这种想法:“只要在某种程度上努力工作,到退休总会有所收获。”此外,公司也默许一部分员工可以不全身心投入工作,以一种放松的生活方式存在于组织中。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公司不再那么宽裕。这种放松的生存方式被公司肃清了。由于收益情况恶化,企业的生存受到考验,公司开始执行效率优先的原则。首先,中老年的昭和猫型员工在职场上销声匿迹了。裁员开始了。

而且,很多企业导入了成果主义。由于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制订目标、分析客户反馈等工作都被详细地系统化。员工们必须趁着年轻为将来考虑,因此,他们从二十多岁左右就开始提心吊胆。他们未看穿“即使放松一些也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道理。满脑子都是“明天靠我自己”。被技能、职业生涯等词语所左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甚至在还未弄清其真正意思的时候,就被其左右了,因此,只能是徒增不安。

总之,为了不落后,员工们必须努力。日本的职场上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20世纪90年代这个暴风骤雨的时代,是一个员工被迫“努力工作”的时代。在这场暴风雨中,昭和猫型员工失去了立足之地,变得非猫型化,或者变成了隐形猫型员工,把自己的猫型藏了起来。

这样一来,职场情况如何呢?职场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刻板。我不禁想起了那个故事。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忘记了猫的作用,把猫当成“女巫的助手”,结果立刻遭到了传染病肆虐的报应。

日本的公司也因为失去昭和猫型员工,最终落得个恶性病毒——“职场刻板”蔓延的下场。这种病毒通过空气传染,而且很难消灭。

另一方面,公司的未来一下子变得十分不明朗。国内市场萎缩,全球化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渐渐地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态势便难以为继,开始走下坡路。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收益不断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是否真的与公司每个员工的幸福相关呢?许多人心中都应该有这样的疑问。

于是逐渐地,猫型员工再次增多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