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谨之二(1)

第九讲 谨之二

今天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饮食习惯。在中国古代,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古人所说的饮食习惯是指什么?和今天家长关注的是不是一回事?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的问题上,父母又应该注意哪些呢?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弟子规》在讲完了穿衣应该注意的细节后,接着告诉孩子吃饭时应该遵守的规矩。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这也正是今天的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古人所说的饮食习惯是指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弟子规》中有哪些规定?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的问题上,父母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弟子规》讲:"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喝的、吃的,不要挑三拣四,"食适可",食够量就可以,"勿过则",不要过分。这是根据《论语·学而》的君子食无求饱讲的。《论语》里讲的君子食无求饱的字面意思是君子吃够就行了,不要撑着,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适可,不要过量。《弟子规》接着《论语》往下讲,这就牵涉到我们对传统饮食观的一些认识。

我们也许会提出疑问,《论语》里边记载孔子的态度好像不太一样,他对大家说,君子食无求饱,你们够吃就行了,但自己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孔子怎么自己很讲究啊?《论语·乡党》里讲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段话讲的是什么呢?

孔子讲的是祭祀时候的规矩,你在祭祖先、祭宗庙的时候,应该以这种态度,而不是讲自己平时吃的应该是这样。

孔子实际上是那种对饮食不过分讲究的人,《论语·雍也》记载:"贤哉,回也。"这个大家都知道,说颜回非常贤良,身居陋巷,有一小笸箩饭,有一瓢水,他都觉得很快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是一个对饮食挑挑拣拣的人。

古人非常注意观察一个人的吃相。你吃东西的时候,能够反映出你的修养,反映出你的家教。这个人明明在开会,他却说这个人吃相很不好,南方话里,说这个人吃相很不好,是指这个人没教养,慢慢把吃饭等同于教养,而不局限于吃饭。古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唐代有一个文学家叫郑浣,这个人是进士出身,而且当过大官。他的生活很简朴,特别是对饮食绝对不挑挑拣拣。有一次,他的远房孙子从老家来找他,因为这个孙子是农民,没有见过世面,也不懂礼节,穿的衣服当然也很破。所以郑浣家里有很多人,包括仆人都嘲笑这个远房的孙子,只有郑浣没有。他觉得这个孙子很朴素,来自民间。郑浣问这个远房孙子,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结果这个孙子就跟他讲,我常年在家乡种地,做老百姓,我想当一名县尉,这样我就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郑浣一想,哦,你这个孩子还是蛮有上进心的,不错不错,我可以帮你试试。于是,郑浣就写了一封信,把他介绍给某一个地方的县令,看看能不能给他安排点工作。就在郑浣给他送行的那天晚上,郑浣请他吃饭,说为你送行,明天你要上路了。郑浣就观察这个远房孙子的吃相。那天吃的是蒸饼,郑浣突然发现这个孙子把这个饼的皮给撕了,掏里面的瓤吃。这一下,郑浣非常生气,就在旁边叹息,说:这个饼的皮和里面有什么区别啊?你居然有这样的毛病?如此奢侈浪费?你一点淳朴的习惯都没有,我看你在家乡务农,应该是很质朴的啊,一定懂得种庄稼的辛苦。没想到,你像纨绔子弟一样的浮华。这个远房孙子害怕了,一哆嗦,把手上剩下的那些皮通通给他远房爷爷递过去了。郑浣接过来,把他掏剩下来的皮全吃了。第二天郑浣就打发人把这个远房孙子送回家,认为他不堪重任。郑浣就是通过一个饮食的细节,来观察一个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