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第八次崛起:清朝十二帝没有一个不是贤君(4)

满清统治有一个明显的短处,就是当帝国日薄西山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它当初进行军事征服的时候的种种劣迹,比如大屠杀、改易风俗等,被征服者于是往往在此时提出"驱逐鞑虏"一类的口号,然后进行泄愤式的反叛,这往往一呼百应,因为这个口号就像一把钎子,深深地插进了统治者和底层之间,数百年来满人和汉人之间紧密粘和就因此被撬裂了,帝国因此四分五裂。不过,满清的政策中也的确有游牧民族的野蛮之处。

满清初期也曾和蒙元一样,将游牧方式带入中原,也曾将俘获的汉人作为"包衣"使用,也就是奴隶,结果造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逃人之祸",为此,顺治帝制定了严厉的"督捕则例",共计103条,也就是当时让人不寒而栗的"逃人法"。

满清的文字狱也是一个败笔,据《东华录》(乾隆卷十八)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令设立四库全书馆,也就是全国性的图书档案馆,这本来是好事,但乾隆同时下令:"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间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结果,在8年的时间里共销毁图书538种,13862部。

任何一个游牧王朝,只要统治了中国就绝大多数都要被汉化,或者说是儒化,在中国历史中,也只有蒙古人没有被汉化,我在前面说了,那是因为蒙古人从心里就没有把世界各地的征服地当成自己的家园,因此并没有长久统治的心理,在政治上也采取种族分层的措施,因此,蒙元帝国是唯一没有被汉化的王朝,统治时间短也是一个原因。但这并不等于说蒙元王朝没有被儒化,虽然儒生地位低让人觉得可怜,但在统治手法上基本上还是儒家模式的。

儒家思想以及汉文化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的东西,也就是最适合中原农耕文明的东西,因此,只要是统治了中国--其实并不需要完全统治中国,只要其统治面积中大部分是农耕地区,并且持续一段时间,那么这个王朝就必然要儒化、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北魏也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其进入中原后,就开始重新振兴儒学。那时候,儒学在五胡乱华中备受摧残,孝文帝为了建立稳固的统治根基,开始推行汉化,孝文帝本人也是一个和苻坚一样饱读诗书的人,他在文学和礼义方面有些造诣。这是一次由上及下的主动改革,孝文帝本人的推动作用很大。满清入主中原,也被儒化、汉化,满清王朝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异族统治的王朝,其实根本上不过是明王朝的继续。

贪污与吸毒就像是嫖客与妓女

应该说,鸦片战争双方都有错,英国人错在他们天生富有侵略性,而大清帝国错在贪污腐败上,最苦的也就是中国的百姓了,他们成了无人关爱的孤独的受害者。

鸦片,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屈辱的东西。

自从中国开始了海上贸易之后,中国基本上一直拥有巨大的贸易利润,在和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中国均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这一状态从唐一直延续到清,也就是说,中国在19世纪前的整整一千年的时间里始终在赚全球各地的钱,而且,让人感到可笑的是,这些钱差不多都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中国人几乎是足不出户地赚取大笔的白银。当然,足不出户也许有些夸张,但中国人确实很少拥有贸易船队,在大航海时代前,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是印度洋至中国航线的主要经营者,大航海之后,西方人成了主要远洋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中国人一般只是在东南亚一带活动,较少远航到印度、中东地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