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教科书虽然不是专门为新文学的教学而编的,但它的指导思想却对后来中国新文学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李何林和王瑶负责起草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基本就延续了这种思路。特别是他们给教员指定的参考书,就以同样的标准来制定。从他们指定的“论文”和“历史”两部分书目中,可以见出这种思路的绝对同一。以下是王瑶起草经李何林修改的参考书目:
论文部分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整风文献
鲁迅三十年集
乱谈及其它(瞿秋白著)
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周扬著)
《剑、文艺、人民》(胡风著)及胡风其他论文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民族形式讨论集(胡风编)
大众文艺丛刊《批评论文选集》
历史部分
论民族革命的文艺运动(雪苇著)
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雪苇著)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李何林编著)
中国抗战文艺史(蓝海编著)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华编)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由于这门学科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所以它先天具有很大的局限。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代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学者,如王瑶、李何林、唐弢、丁易、刘绶松、张毕来等,都尽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本人都是受过很好学术训练的现代学者,但因为中国新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在没有学术自由和不能独立思考的环境下建立和发展的,他们的学术贡献都有相应的历史局限。
近二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由陈思和、王晓明提出“重写文学史”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主要出自王瑶、李何林、唐弢门下,所以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观上,自然也就或多或少都受前辈的影响,特别是在“文革”结束后他们重新聚在前辈的门下时,年龄一般已过了三十岁,思想观念相对固定,现在这些学者也已经快要六十岁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基本是由他们和稍后的一些学者来支撑的。这二十年的学术环境比他们前辈的已有了很大改观,但学术自由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所以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并没有完全从旧的思维框架中摆脱出来。比如,在对鲁迅、胡适、周扬、郭沫若、茅盾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的认识方面,都还没有从固有的评价中完全走出来。对解放区文学的评价,也还值得再思考。特别是解放区文学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彻底清理。
注 释
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年,第1页。
2 《王瑶文集》第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99页。
3 同上, 第499页。
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第1页。
5 《王瑶文集》第7卷,第602页。
6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北京:新建设出版社,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