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孔子与老子(2)

二、孔子见到的是哪一位“老子”?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老子杂辨》言:“窃谓秦汉之际言老子,凡有三人,而往往误为一人。此三人者,一为孔子所见,一为周太史儋,而又一则尚在晚世。”

钱氏之言,可谓一洗两千年之史误尘埃,但以今观之,尚不能为历史真相之谛论。

细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参之于其他有关老子的文献史料、研究著述,发现被称为“老子”者有五。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第一位老子。

何炳棣先生在详细考证了《史记》中的《老子韩非列传》《太史公自序》《儒林列传》《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及郭店竹简《老子》等史料之后,得出结论说:“根据这项老子后裔世谱,姑按每两世代相隔30年估算,李耳约生于公元前440年,较孔子之生晚111年,较墨子之生约晚40年。”

见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

2.《老子韩非列传》复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其人”为谁?周公乎?笔者设问),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第二位老子。这位老子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老子虽所说话语不同,其义则有内在的统一,是为同一个“老子”。与《礼记·曾子问》中记载的老子也是同一个“老子”。这位“老子”就是孔子三十四岁时适周问礼所见的老子。

3.《老子韩非列传》再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此为《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第三位老子。

钱穆《老子杂辨》考曰:“《列子·黄帝》《说符》二篇,凡三载列子与关尹子(关令尹喜)答问之语。而列子与郑子阳同时,见于本书。《六国表》郑杀其相驷子阳,在韩烈侯二年,上距孔子之没凡八十二年。关尹子之年世,既可考而知,则为关尹著书之老子,其年世亦从可知矣。”“本传云:‘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抱朴子》以为散关,又以为函谷关。按散关远在岐州,秦函谷关在灵宝县,正当周适秦之道。关尹又与郑之列子相接,则以函谷为是。函谷之置,书无明文。当孔子之世,二崤犹为晋地,桃林之塞,詹瑕实守之。惟贾谊《新书·过秦篇》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则是旧有其地矣。秦自躁、怀以后,数世中衰,至献公而始大。故《本纪》:‘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然则是关之置,实在献公之世矣。”

秦献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364年,距孔子逝世已经间隔了115年。即使是秦献公元年,也已经是公元前385年,距离孔子逝世也已经间隔94年。

据此,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书五千言之老子,其著书年代当晚于孔子逝世百年以上。即使老子当时已是百岁高龄,其出生之日也当孔子辞世之年。况按照人类个体生命的周期,以百岁之高龄,著书度关,均不可能矣。

此乃《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第三位老子,其生时而孔子已没,两人断无见面之可能。

4.《老子韩非列传》又复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此为《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第四位老子。

钱穆先生考老莱子即为孔子所发生关系之老子,而老莱子即为《论语》所载之“荷篠丈人”

见《论语·微子》。。如老子即荷篠丈人,那么,按照《论语》所记,与其见面之人就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见面地点也不在周室,而在孔子率领众弟子由陈至楚的路上。

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老子杂辨》。

李零先生也认为老子与老莱子为同一人。李氏在对“李”与“莱”字作了古楚国文字学的考证之后,又列举了包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内的七条文献进行了言行比对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说:“既然楚文字中的‘李’、‘莱’皆从来,读音相同,写法相近。我们怀疑,这个‘老李子’和同是楚人、同是道家的‘老莱子’或许是同一人……老莱子不但是楚人,不但是孔子问教的对象,而且舌齿之譬也正合老聃贵柔之说。”

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老李子与老莱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老子韩非列传》又再载:“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此为《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第五位老子。

“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50年,此年为秦孝公十二年,去秦献公已经十二年矣。此乃太史公笔下之误。这位“周太史儋”当与出函谷关并为关令尹喜著书之老子为一人。

据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共记载了四位老子。

如果结合何炳棣先生关于李耳生年的考证,则李耳之年龄段与出函谷关著书五千言的老子恰在同一年代,而出关著书之老子与见秦献公之周太史儋疑为一人,那么,李耳(字聃)、出关著书之老子、周太史儋就可以合三人为一人了。因此,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老子》之书的作者,姓李,名耳,字聃(儋),约生于公元前440年,较孔子晚生111年。李零先生在考察郭店楚简《老子》之后,做出这样的结论:《老子》“主要是创作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

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老子〉丙组》。这个年代恰与何炳棣先生考证的老子(李耳)生年相重合。这恐怕不只是巧合吧?

而孔子适周见到的那位主持葬礼(见上引《礼记·曾子问》)并对孔子有所劝诫的老子,则是一位生年比孔子早一些的相礼老儒,具体姓名则不可考矣。胡适先生在《说儒》一文中曾对孔子适周见到的这位老子做过一番考证分析,认为这位老子是孔子改造儒家、创立新儒教义之前的老儒,即原初之儒,因为儒的古义就是“柔”,

见《胡适文集第5册·卷一·说儒》。而“‘道家’一个名词不见于先秦古书中,在《史记》的《陈平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史公自序》里,我们第一次见着‘道家’一个名词……最可注意的是秦以前论学术派别的,没有一个人提到那个与儒墨对立的‘道家’”。

见《胡适文集第5册·卷一·说儒》。

至于老莱子就是老李子、而老李子就是老子之说,或许也有道理。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先秦时代的确存在数个老子,而孔子适周见到的老子,与姓李名耳字聃(儋)并著书五千言的老子从年代上计算绝无可能是一个老子。那么,再多出老莱子这样一个老子,似乎也有可能。看来,“老子”一词,在先秦时代,应该是对年寿长而有德行智慧的老人的一种敬称。至于先秦文献中究竟记载了多少个老子,仅钱穆在《老子杂辨》中辨析到的就有十数个之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要之,孔子适周所见到的老子,并不是100多年或200年之后那位著述五千言《老子》的李耳,这是应该在此强调指出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