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胃 病(2)

胃是一个奇特的器官,其形态大小、位置因人而异,西医根据形态把胃分为角型胃、钩型胃、瀑布型胃、长型胃,其形态的差异与人的体质等因素相关。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姿势也会导致胃的位置有变化,比如躺着、坐着、站着,胃的位置就不完全一样。

胃的主要职责是“消”,通过蠕动等物理运动和胃酸等化学方法把食物变得更碎、更细、更容易消化。所以,我们平常细嚼慢咽就是用牙齿给胃分担一点工作。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所组成。胃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是一种无害的消化酶,但盐酸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腐化”食物,使经过胃的食物在改变形态之后进入小肠。另一方面,胃酸也能腐蚀胃的组织细胞。正常胃液呈酸性,空腹时为20~100ml,超过100ml提示胃酸分泌增多。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如分泌过多,就是胃酸过多,这种情况下,胃就会“自己消化自己”就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

胃有较强的再生机能和自我保护机能,在胃壁上皮细胞上面还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碳水化合物,即所谓的糖体层,它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胃的保护。另外,在胃壁里层,还覆盖了一层由脂肪物质组成的、称为类脂体的物质,此类物质对盐酸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这也是胃保护自己的“绝活”。

当然,胃的自我保护防线经常在主人的摧残之下而崩溃,所以,人经常有胃病。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胃粘膜炎症的总称)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我们后面要结合脾来谈胃病。

既然“消”和“化”是不同的概念,消化不良也就是“消不良”和“化不良”。这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分清“消不良”和“化不良”,有利于我们找到脾胃病的症结,就像一个案件,你找不到真凶,就不能结案,如果是草率结案了,就会误判误杀。

我在这里先把“消不良”和“化不良”的区别提出来,至于它们有哪些区别,应该如何分别对待,在后面再专门说。

脾胃互相为表里 胃气降浊脾升清

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而且说到六腑中的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