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诸多学者们的不懈传播,很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黄帝内经》这部“中医圣经”。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是说等有病了再去治病,就显得有点晚了,当疾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去治疗,是比较好的选择,更好的做法就是保养得健健康康的,不去生病,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提倡“治未病”是体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预防思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治已病”还是“治未病”,形势都相当严峻。
治已病也就是我们说的医疗,农村、小城镇医疗条件不佳,大中城市条件好,但资源紧张,就以我所在的北京为例,稍微好一点的医院,都充满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甚至滋生了一个“号贩子”的行业,很多人的治病经历都能让人潸然泪下。
治未病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养生,形势也是严峻的。但凡有条件的人都在养生,怎么说形势严峻呢?我所接触的人,十有六七都违背了养生的真谛,在他们看来,养生就是补,因此很多人一边养生一边治病,治养生养出来的病!
怎样的养生才算真正的治未病呢?可能有无数的答案,我认为千百种答案都不及四个字――知己知彼。己者,自己的身体也;彼者,你采用的方法也。而很大一部分人是在不知自己身体特性的情况下,“套用”别人的方法,这样的养生,能把你带往何方呢?
怎么样才能“知己”?这是我在临床中面对患者的渴求而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他们来求养生之方,甚至要我开这种药那种药,进行补益,我就要对他们说,你想吃的药是好药,但不适合你,得跟他们耐心解释,有时候还得注意技巧。很多年以来,要反复地给我的患者做“思想工作”。我以前不太注意这方面的案例,但经历多了,想不注意都难,于是我就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就像开篇时说的那样,以患者为师,他们在养生方面误区很多,错误很多,我就得帮他们走出误区,纠正错误。
多年来对患者养生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的心得,把这些心得累积起来就成了这本书,那么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教大家“知己”。知己的方法很多,怎样才能掌握得了呢?那就是要把方法升级为方法论,说实在一点就是把中医辨证的逻辑教给大家。当然我不是要教大家坐堂行医,而是要教大家成为“知己”的达人,这样,你的健康就基本上能由自己掌控。
我临床诊断的逻辑是六经八纲辨证法,究其渊源,源自于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采用六经八纲辨证,常常可以明确病位病性,洞悉疾病本质,故临床疗效突出,受到历代医家的尊崇。既然为历代医家所用,我们老百姓能学得会吗?能!我全书讲的都是这个,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三把钥匙”,相信你能够带着你的问题去读,就会拿到这三把钥匙。
三把钥匙的具体内容要在本书正文中展开,这里只是简单地提一下,三把钥匙是指表示病位的表里,表示病性的虚实,表示病态的寒热,可以记为表里、虚实、寒热。
中医特别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各个脏器之间密切联系配合,每一个脏器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局部,局部出现了病变势必会影响到整体,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里面出现了改变,就一定有外在的表现。只要你有不舒服的症状,肯定是内在机体出了问题,有时候可能就连精密的医疗仪器也检查不出来,这就是人体的先知感觉。这时候你要尊重身体的感觉,通过调整症状来祛病。如果你傲慢不顾身体的感觉,更大的疾病肯定会找你麻烦的。
中医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一脉相承,讲究阴阳之道。人体是一个大的阴阳,阴阳相辅相成,如果阴阳不平衡了,人体就生病了,所以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调整阴阳,使整个人体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三把钥匙会帮你找平衡。
中医讲药食同源,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许多事物都有某种药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体内维生素缺乏时,可以吃药,也可以吃水果,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在书中也有不少食疗建议。另一层是说,几乎所有食物都像中药一样,生长在天地间,经历四季更替,接受了自然的雾露雨霜,形成了独特的寒热温凉之性。把食物的性质掌握住了,再对照你自己的体质,使两者般配才能“琴瑟和鸣”。
我们平时到饭馆吃饭,比较周到的服务员肯定要问你的忌口,一般是指菜的咸淡辛辣之类的,这里说的忌口主要是指口味的好恶。中医看病做医嘱,也包括忌口。只不过,中医里的忌口,往往是违背你的好恶的。比如说,你喜欢吃冷的食物,比如冰淇淋,但如果你用三把钥匙辨出你的体质或者某些病是忌生冷,那么你就必须和你的喜好“唱反调”。
说了这么多,我感觉意犹未尽,但一篇前言篇幅有限,能承载的内容有限,我想把我写作这本书的背景、宗旨和愿望都对读者做一个概要性的交代,我诚恳期望,大家买下这本书、垂览这本书,就拥有了一个救危殆、养天年的“千金方”。
陈建国
庚寅年端午节
于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