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西方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东、西半球世界地图萌发于16世纪的欧洲,地图学家孟纳楚斯(Franciscus Monachus)于1527年绘制的地图是两半球世界地图模式的开端。这种绘图方法在16世纪80年代由荷兰绘图世家墨卡托父子加以完善,此后许多欧洲地图学家纷纷效仿。当欧洲人普遍接受地图投影时,中国人的世界观仍然停留在“方形大地”的水平。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将他的椭圆形世界地图展现给中国学者之后,中国人才意识到大地是个球体。此后,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转变,逐渐将方形世界地图转变为圆形。

中国史学界对西方这一传统史学观点深信不疑。翻开任何一本与地图史学相关的书籍,无论是科普读物还是大学课本,我们都可以读到这种传统观点的转述。然而,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无疑是对这种传统史学观的一次挑战。此幅地图显示出,两半球世界地图的模式萌发于中国,中国古代地图学家发明这种地图模式的时间比欧洲人至少早一个世纪。

最先发明两半球世界地图模式的地图学家究竟是谁?或许如同梯形地图的发明者裴秀那样,这位发明家也被长期埋藏在史料之中?这一猜测驱使我在尘封已久的史料中寻找线索。我仔细研读了史书中有关古代地图学家的事迹和评论,分析相关的文字记载。经过一番筛选之后,我的焦点集中到一位14世纪的地图学家。这位地图学家就是元朝著名学者朱思本。

朱思本生于1273年。他十四岁时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龙虎山研习道教。宋、元时期,信州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教派的基地。朱思本入教后,在龙虎山潜心学道十余年。1299年,他奉玄教宗师之命,离开龙虎山,北上传教。1320年,他绘制了一幅“长广七尺”的《舆地图》。据史料记载,这幅《舆地图》曾“刊石于龙虎山上清之三华院”。可惜,此图早已散佚,我只能根据史料中的文字记载推测此图的原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