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世纪裴秀提出“制图六体”以来,他的投影理论对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影响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直到清末,仍有许多中国地图学家遵循裴秀的“制图六体”原则。
19世纪末,西方地图学传入中国。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清末地图学界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末学者邹伯奇,他严厉批评以斜方形为特征的传统地图学,提倡效仿西方的地图绘制法。1民国时期,西方地图学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许多西方地图学论文被译成中文并由《地学杂志》刊载。从此,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渐渐淡出了中国地图学家的视野和记忆。
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长期未能引起史学界的注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术语障碍。许多古代地图学家在数学、哲学、佛教或道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在论述中,他们习惯使用数学或者宗教方面的专业术语。因此,了解这些术语是正确理解古代地图文献的前提。然而,中国地图史学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地图史学界忽视了一位古代学者对地图学的重大贡献,即发明东、西半球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