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2)

中国的有权者,常常想要用铜建造巨大的建筑物。收集大量的铜,其他地方制造武器的原料就会减少,同时,自己可以随时重铸,可以制造武器,这些是铜建筑的优点。铜雀——这大概是曹操的自我比拟。

据说铜雀台左右各有玉龙台和金凤台。

自己也许只是一只小小的麻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曾经这样放言。麻雀任何时候都是小鸟的代表。

但是,作为宦官之孙,被视为小鸟的自己,现在不是也有龙凤跟随了吗?

据说“龙”是夏王朝的标志,“凤”是殷王朝的标志。龙凤象征着天下至尊的皇帝。

实际上,现在马上就可以将龙凤取而代之,但为了留下观照的距离,还是当自己的麻雀吧。

据梅原猛氏说,一塔三金堂——飞鸟寺的结构,也许是苏我马子自比为塔,三金堂则比作依靠他成为天皇的皇子们。

曹操的铜雀台也与此类似。

后汉是王莽篡夺后建立的王室,所以很重视大义明义、秩序礼仪。曹操即使比皇帝更有实力,也不能在宫廷肆无忌惮地炫耀。即使被皇帝劈头盖脸地痛骂,也只能不当一回事,更不用说使用赤裸裸的权力标志。

除此之外,曹操想到的是,建造以王室财富也无法建造的、巨大豪华的建筑物。这样的话,谁都能一眼看出他的气势。而且,他诗人的灵感,体现在让玉龙和金凤跟随着雀,这一巧妙的设计上。

建造的动机,是因为铜雀出土象征一种瑞兆。据说当出现圣天子时,天就会降下锐爪,这个故事意义微妙。

建造把出土的铜雀安放在屋檐上的壮美建筑物,并称之为铜雀台,高十余丈。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高有法隆寺的五重塔那么高。架上弓形拱桥,据说有千门万户,规模巨大,金碧辉煌,一定用了不少铜。

建造铜雀台,是曹操向天下宣言自己没有觊觎帝位之意吧。但是,同时,也清楚地让人们认识到,是他带领着皇帝这一现实。

4

中国人常常动不动就引用《三国志》。据说演戏只要演《三国志》,票房就会不错,就像日本的《忠臣藏》。

准确地说,《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的正史之一,是陈寿用简洁之笔写成的优秀史书,但和其他正史一样,都有点不好亲近。脍炙人口的,是小说化的《三国演义》。

这部《三国演义》,是距离三国时期一千多年的明代人罗贯中的作品。不过,关于三国的历史,唐宋说书人一直在演绎。

例如,曹操的诗有《短歌行》,这是他的代表作,是他在赤壁之战前,横槊而咏的,但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所以,也不一定就是明代《三国演义》的创作,在宋代苏东坡的《赤壁赋》中已经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吟咏的也是正史上没有出现的场面。吉川幸次郎氏也曾经指出,这位大诗人,大概也受到了节日里说书人的影响吧。或者,也有可能是苏东坡先生的诗性修辞,被罗贯中先生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

不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写《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就在说书时被广泛流传。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再也没有这样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时代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动乱时代,在这些时代里登场的英雄们的名字,并不是那么为人所熟悉。在日本,只有明末的国姓爷郑成功是日中混血儿,稍微为人们所熟悉。然而,三国时期,日本还在遥远的邪马台时期的三世纪初。三国的兴亡和登场英雄的名字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知,这完全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故事很多。而故事多,则说明这个时代的信息很多,而且广泛流传。

在日本,只有战国时代可以与之比拟。织田、丰臣、德川家的政权交替,以及围绕的诸多故事,比起其他时代,更广泛为日本人所熟悉。这也是因为当时信息很多,各种有趣的故事传到人们耳朵里,被记录下来。

在众多的故事中,也有很多不可靠的混杂其中。这些不可靠的故事,却不一定被淘汰。有趣的故事,即使殊属可疑,也为人们所欢迎,流传久远。

也可能故意使一些错误的信息流传。暴露对手的丑闻,或是捏造故事说对方残酷,污蔑对方,也是一种战术。

树敌多的人物,不光彩的故事就多。而且,从记录这方面来考虑,对短命王朝的中心人物而言,不得不说是十分不利的。鲁迅也指出这一点来了,王朝存在时间短,记录历史的人,就不是自己的子孙,而是下一个王朝的史官。而下一个王朝正是通过推翻前一个王朝建立的,要为自己辩解,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说前一个王朝的坏话。

只持续了二十年的秦朝国君始皇的事迹,是到了推翻秦的汉朝才被记录的。三十年短命王朝隋的皇帝炀帝,由下一个朝代——唐代的史家之笔所记录。

曹家的“魏王朝”寿命只有四十五年。而且,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的著者陈寿,是曹操的敌人蜀汉的旧臣,曾侍奉取代魏的司马家的晋朝。因此,对曹操没有同情之心。即使如此,陈寿作为史家,执笔时注意不失公正的态度,曹操在正史上也没有成为穷凶极恶的大恶人。

但是,在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中,曹操成为被贴上标签的坏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孔明等越是被描绘成好人,曹操就越是被描绘成坏人,成为恶的化身,这在戏剧里最为明显。演曹操的一出场,骂声四起,演员也似乎回应骂声,煞费苦心研究怎样看上去像大恶人。

5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回归“意外的历史”的手法来分析,曹操也能颠覆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只选择合适的史料,去掉其他的,佯装不知道,也可以论证曹操是个小心翼翼的吝啬小人物。

如前所述,曹操从后汉的刘家手中夺取帝位,建立了魏王朝,但实施者不是曹操,而是他死后,儿子曹丕捏造的。曹操称魏武帝,是死后儿子送的礼物,曹操生前只是汉室封的魏王丞相。他一死,儿子马上就即位,新王朝的创建十分容易,所有的前期准备都已经到位了。曹操没有做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事,这也可以归结为他的优柔寡断。

据《魏书》记载,曹操在淯水祭祀战死的部下之灵,当场呜呜大哭。

主张曹操是大恶人的人会说,在将士面前故意为战死者哭,给人以大将军为部下着想的印象,让他们觉得为这样的主人死也值得。这被认为是为鼓舞士气而演戏,同时也被解释为,为完成霸业连眼泪都利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1。

然而,同样的事实,也可以解释为曹操是个小混混,是个软弱的爱哭虫。平常都硬撑着,不过,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哭出来。他本来就不成熟。

“小混混之说”有点勉强,但我不禁感到“曹操大恶人说”有极大的缺陷。

如果真如传闻所言,曹操暴戾凶残,是权谋术数的专家,曹操怎会任由这样的恶评流传而置之不管?要在各方面打下基础,提高自己的声誉,这才像鬼谋之士做的事吧。

留下了许多恶评,反而说明他不是真正的策谋家。

曹操有经世的抱负,也曾作诗描绘自己想要实现的乌托邦。生活富裕、人民仿佛身处尧舜治世,老人不需负重担等,描绘得很具体。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最重要的是得民心,他应该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

——天下归心。

这是他的杰作《短歌行》的最后一句,嵌入这意味深长的一句,让这首诗的结尾十分漂亮,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天下人心归于自己。

然而,实际上,似乎只有他的恶评流传于世。而且,很多是不可辩驳的恶评。

董卓进京师,随意废立后汉皇帝时,曹操认为和他站在一边一定会没有好下场,便偷偷向东逃走。途中,据说发生了很残忍的故事。大概是可信度不高,陈寿在正史《三国志》正文中没有写,文中只是改换姓名,记载着从问道向东逃走。

然而,在《魏书》中记载着:

去朋友吕伯奢家,主人不在,其子和宾客欲夺马和行李,曹操杀之。

《世语》中则是:

吕伯奢外出,五子殷切招待草草。然而,曹操怀疑他们或会去密告,深夜斩家人八人而去。

在《魏书》中,可以说是正当防卫,而到了《世语》里,就是忘恩的大恶人。

读书导航